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实际上是把书的内容复述一下,有些甚至大段摘抄原书内容。(3)舍本逐末。对有些注释性的书,评者抓住某个字词或引古书上的一句话所作的释义纠缠不休,而对所评的书本身具有的价值倒忽略了,或轻轻一笔带  相似文献   

2.
陈源蒸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8-70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非常羡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对书评者身份的严格挑选制度,但中国图书馆界圈子不大,要找到与作者全然不识的书评者已经很难,更不要说通过制度性措施来实现此目的了。我们在这个栏目中一心所盼的,只能是名家评非名家、长者评晚辈、师长评学生,等等,这一类型的书评。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书评,才能使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最真实的写出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及对学问的理解。 本期所选用书评者之一的陈源蒸成名很早,10多年前他的《宏观图书馆学》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源蒸先生主攻图书馆自动化.但对基础理论的热情不减。不久前与陈源蒸先生通过一个电话,得知他退休后重新关注基础理论,正在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梳理着基础理论问题。这篇书评中,陈源蒸先生对《图书馆学导论》评价极高,用上了“学术享受”这样的评语,一位学术前辈对后来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陈先生对《导论》的喜爱,却不影响他有一说一地说出了对《导论》的不同看法。不论人们是否认同陈先生的这些不同看法,但应该可以看得出它们是作者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无疑保证了书评的公信力。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名家”多些书评的原由。 本期所选用另一篇书评同样来自名家,是于鸣镝先生评夏候炳的《参考咨询新论》。于鸣镝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与高产的作者,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者。他的文风朴质,语言直白,绝无半点学究式深沉而对于不同学术见解,无论对方名气大小,都能不留情面地批评。于先生的这种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更适合于写杂文而不太适合于写书评。因为杂文需要犀利而书评却宜优雅一今天刊出的这篇书评中,于先生一如以往的语言风格,一口气道出了《参考咨询新论》的六大优点明快的言语彰显出于先生有一说一的评论特点,只是最后谈及不足时一笔带过,有些未能尽兴发挥之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来,多少写过一些书评或准书评的文章。以我愚见,书评至少可以有两类四种。一类是直接书评。一类是间接书评。直接书评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学术性的,一种是宣传性的或广告性的;间接书评是就书论己,所评之书只是背景、由头、切人点,目的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反驳他人的观点。写哪类的书评,大概取决于所评之书的内容与质量.评论者的偏好与境况。以本人而言,对质量有异议的,多是直接书评;对质量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6.
孙犁书评的个性马晓声孙犁先生的书评,无论是在内容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行文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我想,这与其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有关。他所评之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作品;二是当代中年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评作品主要有《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  相似文献   

7.
《求是》杂志《内部文稿》12期上,发表了奚椿年的文章,提出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份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  相似文献   

8.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态度、质量和权威有两种不同的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太难了。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书,至少两遍;并且经过消化领会,然后才能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写书评是对图书的议论,有书可据,毕竟不同于创作论文,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这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或许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两种不同的见解,或者竟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书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一日,我的一位爱好写点书评的朋友来访,愁眉紧锁、情绪颇低。问其故,告曰:最近写了一篇书评,评的是一位目下有点名气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新集子,书评除了对作品的肯定之外,还对其中的几篇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意文章刊出不久,编辑部转来了那位青年作家的信,信中对评者大发脾气,结尾用轻蔑的口吻讥笑道:“眼高手低!”听完朋友的怨诉,我倒轻松起来,对朋友说,你该高兴才是,他不是在恭维你么?评者所求只在“眼高”,而不在乎“手低”,他的讥笑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你的作用么?我朋友恍然大悟,终于露出了笑容。作者与评者的关系,历来有人摆不正。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云:“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  相似文献   

11.
鉴赏艺术·思想书评的方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技术性门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也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企图超越陈陈相同的一套方法,“更上一层楼。这是一种可贵的追求。书评学研究书评的艺术,并非只为满足人们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提高书评质量、提高书评品位、扩大书评影响的需要。书评要对书进行判断,还要论证这个判断的正确,它实际是一种创作,任何创作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对书评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艺术,就没有书评——至少,没有高质量的书评。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爱读书,以至有“只要是印成铅字的,什么都读”之讥。如此爱读书,为书评提供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凡是报刊,几乎没有不开设书评版面的。报刊上揭载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书评称作“新闻书评”,从中文的角度,似不妨理解为具有新闻性的书评。新近兴起的电视书评亦属于此类.总之,主要有别于发表在专业(包括文学)刊物上的书评。那类书评实质应划入论文范畴,不论深浅,大众是不要读的。报刊的书评大都是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会”由担当记者和外聘评家组成。阵容偏重于教授,意在权威性,但一些教授的生硬文笔往往使书评愈发乏味。委员们两个星期聚会一次,圈定书目。图书是出版社献来的,也有担当记者从书店买来的。记者从中初选百余册,然后评家在三、四个小时里筛选出十几万册,每人拿一册回去写书评.在选书上随意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评书     
书评形式多样,教师评书应是一种。教师所评之书,当然不是课本(讲课是讲书),而是课后必读书、参考书、宽泛地讲,或许应视为“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14.
书评与书话     
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 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的图书评论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把一本好书和孬书公诸与众,让购书者“依评索书”.  相似文献   

15.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16.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多元化的读书需求,造就了多元化的图书市场,可反过来又造就了普通程度读者“择书难”的问题。这就是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出版大众化给予人们的新困惑。于是书评作为一种文体,似乎又多了一层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理由。至于是否终于能够获得新的生存条件和新的发展空间,则端赖书评工作者的主观努力是否到位了。本栏目的应运而生,就是一种理性的催化和自觉的尝试。“好书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主持人期待着,在不同书评者视角之下对同一本书的品评意见,能够给予读者以某种新的观感和新的启迪,进而引导读者阅读所品所评之书。因为惟其开卷才能受益,我们的终极关怀在此。秋禾  相似文献   

18.
写书评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书评是一个深奥的头脑对一本书思考后的产品”(董鼎山语)。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所谓书评,或者是将作品大而化之地轻轻一点,然后就是离题万里,言不及义;或者是“是其所不当是,非其所不当非”。这样的书评,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书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也使原书作者愤  相似文献   

19.
正书评与市场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成为人们生活中阅读的试金石,是图书市场的温度计,这要求书评写作必须兼具市场意识和审美思维。有书籍就有评论,书评随着图书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紧密联系。历史发展证明,书评是学术现象、出版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影响读者从而左右舆论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从外源性和内生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对“外源性”和“内生性”又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只有为图书馆员所接受,并内化为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个体动机和行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