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投射于物可视为生态伦理上的“天人合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对当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觉解”与“智慧”、“内圣外王之道”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天地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等二位冯先生基本哲学范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后经学时代,冯友兰先生和冯契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轨迹,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尤其是冯契先生的“智慧说”注重理论和德性的统一,哲学思维和人的德性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真善美、知情意的统一,重新恢复了哲学的理性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与郭象、支遁的“逍遥”论相比,庄子的“无待逍遥”是“无己”、“无功”、“无名”;而与之不同的郭象的“足(适)性逍遥”只求“安于性分”;与之相近的支遁的“任心逍遥”则讲求“至人”“无待”。庄子的“逍遥”观对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婴儿”和“卵子”这两个词在中国哲学中经常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超出了生物学意义而进入了哲学意义的层面。本讨论了老庄关于“婴儿”的理论和心性学家关于“卵子”的理论,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4.
感觉论在西方哲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但有一点较为肯定,即都包含“我”及“世界”两大要素,而且从古代到现代,感觉论呈不断聚积,且日益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分析哲学则试图还其本来面目,尤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活动观更使这样一种努力达到一个较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对"与时俱进"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概括 ,是对中国共产党 80年斗争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着手 ,对与时俱进这个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哲学分析 ,并认为与时俱进具有综合整体性、超前性、历史联系性和方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佛教哲学与宋明理学通过体用之辨而确立自己的哲学架构,一系列哲学范畴均是通过体用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那种“贵体贱用”的体用论模式,导致了古典思想的形而上学取向,从而把世界还原为本个独立的本体的作用形式或显现形式。在古典形而上学世界观终结的明清之际,传统的体用论也面临看危机,王夫之把传统的“贵体贱用”的形而上学体用论转换为“相与为体”的交互体用论模式,从而实现了中国体用哲学的现代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其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共通之处及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古典哲学中有一条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线索。如果说康德将历史哲学视为“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还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那么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则呈现出高度的思辨性、系统性的特征。他认为主宰历史发展的是以“自由”为其规定性的“世界精神”。  相似文献   

20.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