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2.
王国兴 《教学随笔》2009,(11):43-44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1,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造作和模仿,  相似文献   

3.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4.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5.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兴办私学。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有72贤人。孔子积累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关于学、思的关系,孔子辩证的认为:“学而不思则网,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孔子认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提倡“每事问”、“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7.
闫振联 《教师》2011,(2):108-108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学习要有实事求是、谦逊的态度和好学乐学的精神,要有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孔子论述的学习之道,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学习要有实事求是、谦逊的态度和好学乐学的精神,要有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孔子论述的学习之道,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方法和规律有着卓越、精辟的见解和诸多创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讨论武教学、勤于学习、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课文思考题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教学方法等问题,已成为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课文思考题,也有课内思考题、课文中间的思考题等若干不同的称呼,目前难以统一,不过,指的都是历史教科书课文旁边那些加框的思维型题目,而非传统的课后练习题,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告诫人们要学思结合。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战国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  相似文献   

12.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生生互动最经常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改革要反思传统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语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割断历史,拒绝继承.孔子重学重思,主张学中有思、以思促学,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积极质疑.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自省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是与其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分不开的,他是通过学思行相结合而实现自省的.孔子的自省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思结合,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反思;学行结合,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心理实践的有机联系;思行结合,加强大学生心理实践的积累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孔子"素质教育"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他重视德行、注重能力、学以致用、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等,无不闪耀着“素质教育”的光华,对我们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而思”。对学生,他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能积极认识治人之道,对这种“道”能融会贯通。所以,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谓“温故而知新”(《为政》),正可作为“学而思”的注解。“温故”而不能“知新”,就是“学而不思”;如果不“温故”而欲“知新”,那当然就是“思而不学”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习好,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他以为对于那些不去追问事物原因的思想懒汉,是无法进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张同洋 《中学物理》2012,(10):36-37
美国学者波期纳提出一个人在学习中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他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学生的成长多么重要.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之则活,思活...  相似文献   

20.
纵观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占据了尤为突出的地位,他的诸多哲学思想也多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对立统一的。广义的学就包含着思,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