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化学知识传授时渗透能力培养江苏省淮阴市淮阴师范学校(223000)熊富珍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有三大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育、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双基内容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审美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方法上、内容上有所创新,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打破教师只注重双基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课堂教育的主要任务有3个:思想教育、双基教育、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双基内容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化学老师,就是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与化学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更要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教学环节中有机地渗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及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要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抓好"双基"知识的基础上,要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要求的确定,对于备课、上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包括“双基”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诸方面内容,课堂教学要求确定的依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形成健全人格和个胜为特征的教育。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审美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落实。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实现音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打破教师只注重双基教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双基双基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形成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新课程改革成功实现了从偏重知识教育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转变。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新课程化学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系到新课程化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曾参与九年级化学的新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实践初步谈一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一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重视“双基”.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立足之本和发展根基。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有这样的忧虑和担心:我们是不是正在丢掉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双基”优势?长此以往.我们的数学教育还能继续领先于世界吗?有人更是直白地说.新课程弱化了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只有淡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对学生发展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狠抓“双基”,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学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现今教学的一大难题。必须认识到,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在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无疑还是教师.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方向.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我们的三尺讲坛。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2.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能力,在行为上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本领,而这种本领又必须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指导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狠抓“双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动  相似文献   

13.
左萍萍 《考试周刊》2013,(25):71-71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骏 《学科教育》2002,(7):30-32
本对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指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评价;认清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师实施过程中具有弹性,模式的建立应该体现学生、教师与课程三的统一、正确对待学生的发展以及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创新色彩,教师就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大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3积极的渗透与整合 笔者以为,从对立面的必要平衡与互补这一角度去分析,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以下一些论述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强调中国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即可被归结为“双基教学”的同时,张奠宙先生等又强调指出,我们也应十分注意学生的发展:“‘双基’教学并非只注意双基,同样也注重发展.中国‘双基’教学原理的含义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和创新.”(《中国大陆的“双基”数学教学》,载文[2])再者,按照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先生的看法,“教师权威与学生中心的结合”则又不仅可以被看成中国数学教学传统,而且也可被看成整个“儒家文化圈(CHC)”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圈学习者的现象——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载文[2])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但是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双基”这一概念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学生在课堂上动口不动手,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只要我们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再多关注和思考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需求,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就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三个环节谈谈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更是指向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教学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迭代和更新,这对学生的学力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和实施,细化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理由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改革工程 ,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 ,课堂教学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课堂教学直接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探索适应培养目标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 ,我们设想 ,如果能在小学高段课堂教学中进行一种既注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又使之与以往有助于学生加强“双基”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都将得到总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