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特别是国家道德教育在于"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蔡元培认识到培养人格必须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格塑造──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矿业大学边和平,施永红人格是人的一切品质的总和。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完整的人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教育中的德育原理》一文中说.要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即“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  相似文献   

3.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人做道德的人,做道德上尽可能完善的人,却并非仅仅让人做道德人。作为德育目标取向,“止于至善”和追求个体幸福与社会公正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健全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沟能德育理念和德育实践的桥梁,是引导当代德育取得实效的合理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小学道德教育需要教师切身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无间合作。主要从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教育加强德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要“模塑培养出最高的人类德性或最理想的人格”,那么,道德在教育中的首要与核心地位便凸显出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就不应单是落在专职德育教师的肩上。“整个教育都要担负起引导儿童过有意义生活的神圣职责,而德育、德育课堂在其中更肩负有特殊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启发诱导以及内在的努力修养,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完全体现在学生自觉自愿上,任何外在强加的形式都无法证明其成效。  相似文献   

8.
檀传宝博士新作《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从人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作为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原理》将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公民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公民形成对道德品质的信仰并且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而培养一个有什么样道德的人是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必须确定下来的德育目标。过去我们总将有道德的人定位为懂道德、守规范的公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定位已经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德育目标应转向培养会进行道德判断,能实施道德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11.
郑兴 《文教资料》2006,(22):4-5
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而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灵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在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型期社会的无序现象无疑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亚失范、或“失范”的诱发因素,但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人格品质教育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状况忧的内在因素。高校德育要摆脱自身的困境,改变“不作为”的状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把倾斜点放在人格品质的培养上,这不仅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往往抱怨高校教育重智轻德,认为这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大敌。这种非此即彼的德智二元对立的状态,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负面结果,也有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在目前,要消弭二者之间的鸿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既让教师承担解惑的任务,也要有传道的道德担当。通过对《论语》中“学”的分析,笔者认为“学”完全可以作为教师品格建构的一个有效维度,因为“学”的原初含义、《论语》对“学”的内涵及社会功用的分析都表明,“学”之对象、方法、目的和结果都对教师品格建构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6.
汪涛 《四川教育》2023,(Z2):61-62
教师基于跨学科背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能助推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为此,教师可以挖掘体育学科中的德育因子,通过学科协同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推进体育与德育相融共生,加强“以体育人”的实效:“情境浸润”与“任务驱动”相融,生动德育;“榜样引领”与“同辈竞争”相融,亲切德育;“形式创新”与“内涵充盈”相融,扎实德育。由此,学生增强了身体素质,树立了集体意识,淬炼了良好的竞争品格,培养了充沛的道德情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对中国德育来说,最为需要的不是德育技术层面的改造,而是新的德育理念的创生与培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的道德人格,应是这样一种新的德育理念。这绝非“世纪末情结”下的无病呻吟,而是“选择的时代”给德育提出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也是德育主体性得以彰显的实践要求。 一、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现实背景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前者的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后者则是被动和甘于服从。因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人格类型。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  相似文献   

18.
<正>顾润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至美少年自主养德学习小组”的内涵。施建东:首先“至美少年”中的“至”有致力、完善之意,是指不断努力、不断修为的过程;“美”,包含仁爱、诚朴、自主、精进、担当等核心品格。“至美少年”是指通过不断努力、不断修为,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仁爱、诚朴、自主、精进、担当等核心品格的新时代初中生。“自主养德”是一种道德学习的方式,即主体性德育,是以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为高校德育敲响了警钟:高校不仅要培养以丰富知识装备起来的"能力人",还要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人".本文以崭新的视角阐述,具有内在审美特征的大学校训,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以大学校训作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德育,在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形成稳固的道德人格,在求知、修身和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和终身性的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简论儒家“修身”的目标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伦理学。其思想体系围绕“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个总纲.以“修身”为本.以“仁爱”为核心内容,积极主张人应当具备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人们在道德方面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忘我境界,成为大公无私的完人,即孔子所谓的圣人、君子之类。本文作者从儒家“修身”学说的本体,认识、方法几大层面,概要而简明地论述了儒家“修身”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立论基础,并对其中涉及的某些基本范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