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人格"是指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约束生活在社会规范、准则中的人。伦理学中追求的道德人格是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向善的人们才具有道德人格。具有恶品行的人则不具有道德的人格。当今的社会,道德人格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无耻、虚伪、冷漠、唯利。道德人格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针对社会上出现道德人格的危机,提出社会正能量。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来使道德人格达到完整,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健康发展的表现。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建构基础理想人格的建构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对人的新要求,体现社...  相似文献   

4.
境界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权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俗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如果一个入自觉地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如果一个入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墨家追求"兼士"人格,主张实行"兼爱"原则以实际行动追求"兴利天下"的功利境界。从人生追求目标、素质涵养、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四个方面比较两种分属不同类型的人格,各具特色,存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虽然它们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身的知、情、意、行表现出来的人的品味和职业追求。人格就是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格调、做人的境界。人与人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人格会打上不同的职业烙印。一个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教育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锤炼并造就以下四种品格。一是洞察未来。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9.
哥儿形象是夏目漱石人格追求、人格理想的产物。它体现了正直公义、自由自在、超然无累的人格思想,寄寓了作者“则天去私”的最高人生境界,反映了作家对人类理想的生活态度和人自身的不断解放、不断完善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和谐道德人格是立足于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党员教师人格修养的应然目标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立足于人自身精神与肉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校党员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主体价值和行为模式上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教育导刊》2008,(5):26-27
生命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德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未来社会不仅需要聪明智慧、道德高尚的公民,更需要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具有较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这样才能为人的终身幸福、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育.健全人格不同于健康人格,前者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后者是静态的固定的结果.首先,健全人格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最高境界是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以下内涵:1)身心健康,内外和谐;2)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3)胜任学习、生活、工作等需要,具有良好适应性;4)具有辨证思维品质和创新素养;5)能够独处反省自己,并具有情绪自控力;6)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格的发展走向,迄今为止,人们提得较多的还是健康人格。一般认为,健康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各个要素完整且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正常状态。笔者认为,健康人格是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能定位在这种层面。我们应当有更高的追求,人格发展应当有更高的境界。这是因为,人格建构的目标既需要有现实性,又需要有理想性。没有理想性,对人格建构就没有激励作用;没有现实性,则丧失其实际价值。审美人格符合这两条要求或标准,它是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主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立足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经验、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达到“多种规定的综合”。本文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认为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又是一种理想人格和社会境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应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者也,尽制者也。两尽者,足…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主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立足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经验、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