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融合给生态传播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生态传播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显现出新的特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分析生态传播发展的现状,探讨生态传播发展的新模式,提出生态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媒介与社会、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信息传播的结构与模式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关系命题为媒介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传播技巧的具体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学理依据。文章从媒介生态学出发,结合成功的实例进行分析,基于传播生态学规律总结出自媒体可采取的传播策略:准确把握生态位,采用特化或泛化生态位策略,充分发挥生态位优势;借助食物链规律,以"人格化品牌"和"社群化运营"为手段,打造完善的生态链;遵循受众生物钟规律,以"内容发布时间固定化""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等手段适应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运用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信息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推动社会步入数字时代,数字媒介和技术的介入造就了传播的全新图景。本文以媒介生态为认识工具,阐释了媒介生态视域下档案数字化传播的价值。通过分析媒介生态视域下档案数字化传播面临的各种挑战,从优化媒介生态环境、协调媒介竞合关系、打造传播内容的全息呈现、增进传播受众的情感认同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和谐传播在媒介生态中体现为媒介生态的各组成部分应以追求和促进媒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来灵活地架构彼此间的关系.和谐传播应是衡量公益节目传播价值的有力标杆,它主要是从受众、媒介及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公益节目的生存现状.和谐传播的实现程度映射着电视公益节目是否存在生态失衡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交互性引发传播格局与传播生态的改变,传播主体的泛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情绪化以及媒介技术带来的认知固化,对人们接触、理解与使用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危机下,大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系统的宏观认知,在解读与评价信息时批判能力不足,且鲜少在公共平台发声,社会责任感缺乏,媒介素养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与现代传播体系具有可比的逻辑共性,基于媒介生态理论,现代传播的建构可以通过传媒种群的建立增强竞争力、抵御天敌;高科技生态位的开拓为媒介物种争取生存空间;绿色、多元是传媒体系的内容要求;媒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生物钟的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颖 《传媒观察》2013,(11):31-33
媒介作为影响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传播媒介变迁与文化技术进步的联动状态中,传播生态研究逐步显示出其重要性。从传播生态的兴起、历史发展和当下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与探讨,有助于强调传播生态研究在重构和改造人与媒介关系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亦即保持文化自身的协调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微传播对转型期社会的言论生态及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在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高效性,都促使我们对微传播视域下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助力进行研究。本文从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场域特性;公民社会微传播的媒介内容特质;微传播语境下公民社会塑造的思路与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社会形成与作用机制的微传播媒介特性。在微媒介赋权的过程中,媒介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发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一个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公民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领域正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认为媒介生态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媒介生态系统本身以及与外部生态关系的平衡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生态城市形象的构建。并提出,通过以媒介生态整体观定位生态城市、以媒介生态互动观传播生态理念和以媒介生态规划观构建城市景观等三个方面,处理好城市功能与生态、人文的关系以及城市物质要素和复合要素的关系,进而构建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介融合生态的衍变.这给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备跨平台的全媒体传播能力、跨媒介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跨媒介的整合传播思维的要求.本文因循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情景,探索了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曹素贞  张金桐 《当代传播》2020,(2):37-40,66
5G技术以全新的网络架构开启了媒介传播领域的新里程碑。它不仅推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将成为传播演进脉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5G技术对社会结构和媒介生态的影响,探讨5G技术赋能下的媒介传播新图景,即未来媒体智能化传播、视觉化传播、场景化传播和沉浸式传播的新转向和新常态,以及媒介传播构成要素变革的新趋势,并对新传播格局下的传播秩序边界进行理性再审视。研究认为,5G技术将重塑人、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辩证看待技术与传播的深度关联,对传播领域变革作出前瞻性的研判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生态学理论视野中,媒介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这个有机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中,编辑是最具有活力的功能性的核心要素,而体制生态系统、行业生态系统和受众生态系统构成了媒介的具体生长环境,也就是媒介生态系统.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传播链中,编辑属于信息生产者,是信息传播的发起人,编辑不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还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①.任何异化的编辑行为,都将导致媒介生态失衡,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介的任何生态失衡都会对人类的信息化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媒介生态系统的视角考察编辑活动,有助于运用生态理念规范编辑流程,有助于发现编辑活动的规律,有助于保护媒介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播生态作为一个舶来的学术词语,它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将生态学的某些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它“关注的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动态变化的媒介环境,媒介对人的作用、作用过程方式,特别是人类如何限制、控制、修整对媒介的使用,以维护、保持一种健康的平衡的媒介环境,使人与媒介、媒介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啭播从来都不是在理想的纯粹的条件下发展的,各种社会要素最终构成了传播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传播生态;与之相关的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洁玉  蔡丽梦 《今传媒》2010,18(10):57-58,61
本文拟用传播生态学的观点对CNTV的媒介生态位进行分析,展示其媒介融合策略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积极思索。  相似文献   

15.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的生存遇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媒介生态下受众与广告商媒介接触偏好的变化,意味着大众传媒被迫进入了与网络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互竞争的环境。谁能够理解、跟踪和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谁将从传播权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生态为其庇护下的各类媒介发展提供环境。但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却时常造成传媒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反过来影响当地传播生态出现失衡。现代传媒研究中,媒介和地理的关系日趋复杂。针对媒介的城市集聚现象、东西部媒介发展严重失衡现状和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良传播效果问题,本文以甘肃为例,从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传播效果的几点意见,希望媒介作为大众认知社会的窗口,能充分考虑地理因素,成为传播生态平衡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良机,搞好奥运信息传播是我国媒介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媒介生态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对北京奥运会信息传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及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改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积极、理性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强化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网络剧的传播优势、媒介依赖的表现特征、媒介依赖的产生机制分析网络剧背后的网民对于媒介依赖问题,与电视时代"容器人"说法的担忧有一定共性。因此,引导受众健康、合理面对和应用网络媒介,提升媒介素养,构建理性的传播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