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选人阶层是当时文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人的品阶资序经历几次厘革变得颇为复杂.宋代选人的任职由吏部铨选,按资序授以阶官.选人经历限考受荐而改官,改官的程序严格、环节缜密,曾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才之士,但伴随宋代吏治的腐败,选人的差遣任职、改官也出现了贿赂通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由宋入元的张炎曾北游大都,人们历来对此评说不一:或曰北游求官,失意南归;或曰被迫北行, 眷怀故国始终如一。具体考察张炎的词作,可以发现作者围绕此事件而表现出的复杂心态:在“出”“处”之间, 张炎进退两难、犹疑不定,挣扎在功名理想与“守节”意识之间,身心两痛。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求官或非求官,更不能将求官与否与今天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直接挂钩。张炎这种复杂心态是传统士人的功名理想与道德意识共同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3.
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终慕归隐而钟情于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过故人庄》一诗,便以省净、平叙的语言对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中,寓含着诗人由济济仕途到仕途失意,转而归隐田园的思想变化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浊世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西汉武帝时,士人们积极参与盛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大批表达士人内心不平衡的“失意”赋,愤懑地控诉对时代的不满.从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的“失意”赋中可以窥见西汉武帝时士人的复杂心态.而产生“失意”之感的原因在于士人对自我才华的自信,使他们对社会情形的复杂性与当政者的个性存在理想化认识.另一方面,士人所具有的儒家进取型人格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失意赋中表现出入世与归隐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宋代选人改官,磨勘之后,尚需君主引对,获得认可,方得脱离选调,进入京朝官序列.随着改官人数日渐增多,选人往往不能按时引对,遂出现了待次问题.宋廷在处理此问题时,从最初的调整引对班次、增加引对人数,到后来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改官人数,经过长期摸索,最终在南宋中期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然而解决待次问题的方案,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人积滞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元代入居内地的藏族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时,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来到祖国内地,这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吐蕃地区的藏族人。论文概括地叙述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总体状况,从萨迦派的僧人,噶玛噶举派的僧人和世俗官三个方面对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典型人物作了微观考察,并总结出了元代人居内地的藏族人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现存的150多种全本元杂剧中,反映婚恋题材的杂剧占了近1/3.这些婚恋剧有一个较为固定且与元代婚恋事实相悖的理想模式:富有才情的落魄书生都能婚姻美满,仕途顺畅.仕宦无望的元代文人意在借此模式来对失意的人生进行虚妄的设计,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王珏 《天中学刊》2012,27(4):98-100
元代复古类正字专书编撰的年代大致在元代中后期。元代推行的"文治"政策,士人以"汉法"治理中原的思想,书法复古的影响,读书人对仕途的不满,科举考试的需要,大量俗体字、简体字的泛滥,传统文字学的没落,前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使元代中后期产生一批复古类正字专书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都流露出老庄色彩,并在言说仕途理想之外,表现归隐情怀。与此前“士不遇”赋多描写士人失意体验、实为牢骚呻吟之语不同,《显志赋》强调个人真情实感,实则开启赋体写志抒情、表达隐退之意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方外交,又称方外友,是指世俗中人与出家僧道结成的朋友交谊。在元代,方外交之风大为盛行,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科举制度的一度停废,使广大士人的出路受阻,因此选择了社会性的退避。二是文人士大夫由于仕途失意,寻求心灵的慰藉。三是部分南宋遗民与蒙元新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而遁迹林下。四是一些文人士大夫自身对于佛道的向往与迷恋。五是由于蒙元统治者对宗教的优容政策。文学和出游构成元代方外交的主体内容。吟诗作赋、赏花观月、焚香煮茗、琴棋书画、诗酒清谈,都是元代方外交的重要元素。元代的方外交既有个人之间的友谊,也有群体性的交往。在元代,很多寺观酿酒售酒,一些僧道也竞相饮酒,与文人士大夫诗酒唱和。元代寺观僧道饮酒呈现的逸风雅韵,与他们自身所具备较高文学素养和艺术品住有关,也与他们所交往对象普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有关。方外交和寺观饮酒风习中呈现的野逸气质,为元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涂抹了绚丽的一笔色彩。  相似文献   

11.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唐代追封制度影响到了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士人仕进以及士人母系亲属的官职封号,除了士人自身向朝廷的请求外,还与朝廷的集体封赠活动有关。白居易所撰《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元稹志》)载元稹母郑氏封号为陈留郡太夫人,记元稹散官官职为正议大夫。可是这两则记载均只见于《元稹志》,不见其他来源。实际上,《元稹志》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唐代追封制度,不管是郑氏陈留郡太夫人的封号还是元稹正议大夫的散官官职,都来源于朝廷集体庆赠活动。郑氏被追封为陈留郡太夫人得益于穆宗朝的集体庆赠活动,元稹则经由敬宗朝的集体庆赠活动而获得散官官职的升迁,由通议大夫晋升为正议大夫。  相似文献   

13.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选择。使魏晋士人的仕途隐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唐代莫休符写的《桂林风土记》是一部有关桂林风土民情的笔记。他记载了文人墨客在桂林活动时留下的诗歌,这些诗歌的内容大多描绘了桂林的优美山水、士人在仕途上的奋发有为和失意惆怅、人生感慨。作者记载名士的诗文,可以考见桂林乃至古代广西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马致远是我国元代优秀的散曲作家,由于仕途失意,一生郁郁而不得志,后遁迹乡村,放情山水,过着超脱隐逸的生活。这首小令是马致远以寿阳曲为曲牌所写的“潇湘八景”之一。下面稍作分析。“山市晴岚”,“山  相似文献   

16.
《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为元人编选之元曲选本,反映了一些元曲作家淡泊名利、喜爱大自然的风光和自由自在、逍遥安闲的幸福生活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更同元朝的统治者歧视压制汉族士人和儒家的政策有关。《梨园按试乐府新声》比较集中和真实地反映了元代士大夫中很多人基于民族大义视仕途为龙潭虎穴,不愿进入仕途和急流勇退的思想言行,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元曲选本。  相似文献   

17.
徐清情 《文教资料》2011,(36):137-139
古代士大夫是封建国家处理政务的主体.公文史上的众多公文便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学识素养、思想品德及才干影响着公文的写作。而古代士人走上仕途则需经过诸多的途径诸如征辟、举荐和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取士制度影响着士人的选拔,自然也就无法避免的影响着公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元代科举制不兴和举荐制盛行,造成游士成为士人的主体。元杂剧塑造了许多游士形象,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他们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顿,二是他们的结局相当完满。将之与元代游士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前者相似,而后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剧作者们借助这些游士形象表达他们对造成元代士人不幸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士人生活方式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元代作家乔吉以唐传奇《柳氏传》为本事,创作了杂剧《金钱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其本事有了很多细节上的再创造。清代黄文旸在其《曲海总目提要》中对两篇作品细节上的差异做了简要的阐释,但未深入探析其变化原因。当代学者罗斯宁教授在其论文《两个韩翃形象的比较—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中,从宏观上考察韩柳爱情故事是在宋元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变化。文章旨在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故事细节的变化入手,结合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作家乔吉本身来考察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