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痰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礼崩乐溃,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为寻求治世良方,百家蜂起,著书立说.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学说,以应对动荡的时代,救民于水火之中.<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3.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4.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5.
晁错传     
李仰臣 《当代学生》2014,(10):40-41
[汉]班固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  相似文献   

6.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丢失)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摇摇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者,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忧指忘心者诫》节选![战国]@孟子  相似文献   

7.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8.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  相似文献   

9.
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3-98题。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与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予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事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悦。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予,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93对下面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在使用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词句课本、“教参”注释欠确,有的难度较高的词句还未予注释。这里提出来,以求得编注者和广大教师的赐正。《非攻》 1.今至大力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此“从而”不是现代汉语中连词的“从而”,“从”是“跟从”,“而”连接两个连贯的动作。“从而誉之”可译为“跟着他,还要去称赞他”。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全句课本注为:“在辨别义与不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15.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16.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17.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简,原有王肃、李充二读,王读从者众而李读知音少,于是李读淹迟,天下遂以为孔子所不语者乃四事,不知王氏误读《述而》也。原孔子言说,不避神怪,尚力戡乱,圣人本色,而“神话”初祖,孔子其一,所谓“不语怪”云云,非孔圣也。依夫子之志,检讨遗泽、旁求百家,知当依李氏:力不由理,斯为怪力;神不由正,斯为乱神。怪力、乱神之属,孔子所不语也  相似文献   

18.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相似文献   

19.
送杨置序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①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②,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③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④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予友…  相似文献   

20.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不逐目条列,名日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