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促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既是落实省域副中心建设和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进程、有效实施江苏“省域一体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5个方面,构建区域中心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2010—2021年的4个时间截面,对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5个中心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出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和接受辐射能力的强弱,总结归纳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司磊 《生态文化》2011,(3):47-47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表彰活动上,浙江省余姚市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绿色城市”称号,成为本次活动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城市。近年来,余姚秉承“让绿色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绿色”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森林面积达58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45.05%。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具体模式选择成为一道难题,争论较为激烈的两大观点为“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为实证,探索“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实证,分析了“异地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对“人往哪里去”这一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城乡统筹”的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体系重构过程中,提出应从“多规合一”的视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系统思考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其在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在中心城区,提出包含综合评估、系统布局、分类规划与分区管控、游憩体系构建等内容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框架。在规划编制组织、指标体系构建、信息平台建设、标准指南制定等四个方面给予规划保障建议。通过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实现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系统化布局与管控,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文化集聚式的建设为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品格的构建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本文以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实践为例,探讨在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何适应文化发展浪潮进行自我变革,寻求转型升级及价值再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要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把行政村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实现农业强、产业旺、乡村美、村民富”的领头雁和主心骨,把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组织在一起。要坚持突出“党建+”模式,在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创新农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乡村特有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有效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构建“党建+农牧文旅”发展新支撑,全力打造高效种养殖业和民宿旅游两翼齐飞乡村振兴致富路,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论绿色城市     
绿色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其核心理念是健康宜居。基于时间顺序,阐述了绿色城市概念的演化。国外十大绿色城市的“绿色”特征,可为中国建设发展绿色城市提供借鉴。结合绿色城市设计导则,介绍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空间置于城市开发和更新的中心地位是绿色城市哲学的国际准则。绿色城市建设与城市艺术设计相结合可以彰显城市个性。基于防疫抗疫的绿色城市设计让城市更加健康和安全,成为人类的理想家园,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时加强建筑采光通风设计,构建健康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深圳、厦门、贵阳为例,分析绿色城市建设的中国优秀案例,总结各个城市在强势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经验。最后,对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绿色城市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刘容 《中国名城》2020,(4):28-33
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对全球城市应对后工业化困境功效卓著。首先,描绘国外文化创意城市概念从“萌生”到“成熟”的路径衍化。其次,总结了国内外著名文化创意城市,维也纳、哥本哈根、巴黎、伦敦、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发展经验。再次,从目的、方向、路径等方面通过比较视角梳理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差异。最后,总结对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启示,认为应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大力促进当前“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并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基础上凝聚市民大众共识,形成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方向,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2013,(3):F0003-F0003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与鄂、湘、皖三省接壤,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江西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特征出发,针对新近成立的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何进行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三种典型路径: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如重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向世界,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和全球叙事有机结合;二是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如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扎根湾区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对话交流拓展国际传播;三是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对标全球城市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和历史的全球传播。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城市国际传播的单一路径,而是城市国际传播的复合路径。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修补、品质提升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大动脉,对城市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优化与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在存量发展的新时期有着重大的意义。以哈尔滨市为例,运用织补城市的理念,对其提出完善路网结构、打造交通微循环、建设无车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2014,(3):23-27
钱江两岸,春色烂漫.浙江省原定2013年建成的1000家文化礼堂在10月底就已完成.新的-年,文化礼堂将遍布浙江大地.农村文化礼堂正越来越成为浙江宣传文化工作的一个有效的平台、一个响亮的品牌、一个精神文化的地标.本刊这一期集中刊发了绍兴市上虞区、舟山市定海区、台州市黄岩区三地的文化礼堂专稿.这三地的文化礼堂各有特色,但共同奏响了人文殿堂、精神家园的美丽乐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夜间经济的良性发展是体现城市活力以及实现"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基于百度POI和百度热力值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城市夜间休闲服务水平与活力度的匹配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市夜间休闲服务水平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分布格局,由中心到外围,夜间休闲场所的高密度区面积逐渐变小、分布逐渐分...  相似文献   

14.
"中央文化区"作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城市人文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集聚度的空间分布调查,认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集聚度和集聚数量,与城市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性与城市文化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也与城市规划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学家谢铎乡居时曾创办方岩书院。方岩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平台,本名方城山,位于温岭与乐清的交界处,晋王羲之《游西郡记》记载:"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如城。"唐天宝六年(747)易名王城山。方岩旁边还有一块"剑岩",倚天而立,气贯长虹。沿方山北麓山门拾级而上,梅雨瀑下、峭斗洞旁,  相似文献   

16.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期,肩负着2020年必须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使命,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广西河池市都安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以都安瑶族文化长寿养生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探索在扶贫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在其中起到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民族文化+"的扶贫新模式,从民族品牌建设为引领,从"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人才""民族文化+创业""民族文化+就业"5个方面为抓手,紧抓特色小镇发展优势,提出针对性的扶贫路径和扶贫模式,助推都安县扶贫攻坚战,也为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扶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异质性最强的空间类型之一,其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特质,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和空间营造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内涵演化、动力识别、实用转向、虚拟拓展等的研究,概述近30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历程,总结城市文化空间具有物质、精神和行为的统一性、时空二重性、多级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需要经历代谢、衰退、病变、更新、再生等生命演替,如何让城市既有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公园,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在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城市既有设施的活化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回溯纽约切尔西区铁路线从废弃到改造为高线公园的活化过程,分析了高线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采取的地方文脉延续理念、社会参与引导路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深度揭示高线公园空间品质和城市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例对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Our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countries, which had emerge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bloc, and the possible distinctiv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se countries on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city center regeneration. The theoretical section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in concepts used in our research. First of all the countries undergoing the post-Soviet transformation were defined and then the concept of “urban regeneration” was explained. Here we also distinguished the main features of societie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post-Soviet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collision of different sets of values and lack of conscious value orientations and value systems, lack of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low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omain, tendency towards non-transparent decision making, culture of complaint, climate of mistrust,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nd pessimism. In the section of results we had elaborated and discuss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se features affect the image and treatment of the historic built environment and especially of historic urban centers. Further we distinguish three dimensions – features of urban spac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social milieu – and,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Lithuanian experience, distinguish what features of these dimensions and how make it easier or inhibit the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concluding sections we outline the basic findings and further research proposals and present the summary matrix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st-Soviet transformation. The matrix could be useful both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in practice of city center regeneration. From the preset outcomes of our research, we conclude that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is crucial in the city center regeneration and in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general and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widespread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not be directly and straightforwardly imported into the context of post-Soviet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