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宜宾酿酒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曲折前进,延续前代用丘陵地带盛产的高粱、包谷、荞麦等杂粮为主酿制蒸馏白酒的传统,糟房酿酒盛极一时,酿酒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产的杂粮大曲酒名闻遐迩。但随着战乱频仍、物价飞涨,以及酒税的节节攀升,酿酒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宜宾酿酒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宜宾酿酒业在酿造优质大曲酒上寻找出路,以期获得较好的市场价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名酒五粮液由此诞生,它命名于1928~1929年间。在这一时期宜宾酿酒业朝着创造优质品牌酒的方向,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宋代戎州酿酒业的兴旺与酒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王朝中央在戎州实行的是榷曲和万户酒制度,戎州酿酒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戎州民族贸易市场的开设和军事地位的重要.使戎州外来人口激增,酒的消费量增大,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宋代戎州酿酒业的兴旺为酒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黄庭坚的创作和实践活动使他成为发展戎州酒化最重要的化名人,对戎州酒化的影响,迁延至今。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我国酿酒业获得了巨大发展,酿酒技术、规模、数量、质量和品种都大大超过前代。北宋酿酒业繁荣局面的产生,与北宋时期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酿酒工匠的探索以及北宋政府的鼓励政策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些诸多因素,才使北宋酿酒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并成为北宋政府的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汉,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酿酒业也发展较快。正如列宁指出的一样,酿酒业与农业的发展直接相关。 西汉酒制的问题牵涉面较宽,本文仅就酒价、酒税、产销方式、用途及主管机关作些粗浅的探索,向同行求教。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郑炳林,高伟酿酒业是汉唐以来敦煌地区的主要手工业之一,尤其到了唐五代时期,受饮酒风气的影响,发展成最具特色的地方手工业。关于唐五代敦煌酿酒业,敦煌文书中存有丰富的记载。在敦煌僧俗留下的酒帐、粟麦帐中,有大量归义军时期用酒的记录;其...  相似文献   

6.
商代酿酒业及其饮酒、酗酒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酿酒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酿酒的原料充足、酒类有所增加、酿酒技艺有所发展等方面,由此奠定了当时商人饮酒、酗酒的基础。商代末期的饮酒风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从商王到大小贵族及一般的平民无不嗜酒,以至在饮酒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笑料。商代因酗酒而灭亡的阴影始终在历史中挥之不去,其教训是深刻的,但因此而否定商代酿酒业的发展,却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我国的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和新疆等地区.1992年,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等十二个省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5.85%,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4.81%,①成为全国的棉花主产区.在这十二个主产区中,除新疆棉区主要是建国后发展的新棉区外,其余的十一个棉花主产区均是我国传统的植棉区,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分析和寻找棉花主产区形成的历史原因,对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我国棉花主产区形成的历史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劲松 《中国考试》2006,(11):30-33
上表的统计显示,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平均约占35%以上。在知识分布上,政治史在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普遍涉及,在比例上平均占到总体比重的40%左右,涉及近代经济发展、中外关系、近代思想演变的知识,在各地试卷中也占到一定的比例。如近代经济发展的知识在全国卷Ⅰ占到24分左右,在四川卷中占到11分左右,涉及中外关系的内容在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占到1/3弱。在命题思路上,历史知识的考查都与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体现了近年来高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从时间范围看,中国近代前期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在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比例平均超过50%。  相似文献   

9.
一、卫/3:一个可怕而沉重的数字1.据《参考消息》权威报道: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级地域单元,而国家级贫困县达368个,贫困县总数占全国县数的1/3。2.贫困县多居少数民族地区、老革命区、或远离发达地区,而位居全国边境地区的贫困县又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3。因此,边境地区反贫困必然成为重点地域。3.《中国ZI世纪议程》的2/3篇幅针对可持续发展而言,而1/3篇幅则是针对贫困地区而言的。看得出,我国实现现代化还是感到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则是沉重的包袱,贫困地区是否脱贫,是否走上小康之路,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至道光、咸丰年间叙州府南溪县翁注霖、万清涪等诗人的竹枝词创作掀起了热潮,清新之风吹拂诗坛.南溪竹枝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了对现实民生的极大关注,是一面反映清代叙州府乡村生活的镜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南溪地处酒都宜宾核心区,酿酒源远流长,清代南溪乡村酿酒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南溪竹枝词对清代南溪酿酒复苏的原因、酒的市场需求和酒的营销方式作了全面反映.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以来,珠三角职业教育呈现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发展格局,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辐射带动和先行示范作用。据统计,珠三角九市虽然只占全省面积的30.5%,但职教资源,尤其是优质职教资源,却占据了全省绝大部分:拥有全省一半左右的中职学校和在校生,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则占到全省近六成,重点专业占到全省58%;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比例的79.73%,在校生41.19万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比例的80.56%。珠三角地区也成为盛产职业教育经验的宝地,各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函数型综合题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问题。笔对2004年全国30个省市的中考试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30个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无一例外,每份试题中都有函数型综合题,分值平均占到12.11%。如:北京市占7.3%,上海市占18.3%,黑龙江省、吉林省、陕西省都占8.3%,河南省占18%,山西省占11.7%,黄冈市最高占22.5%。  相似文献   

13.
在抗战期间,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近八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相似文献   

14.
自汉代到民国,酒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对其或进行专卖,或进行征税。进入民国以后,中央政府为整顿旧制,增加财政收入,多次划分国家、地方税税收,酒税始终被列为国家税收之中。地方政府鉴于此税源的收入颇丰,便创办了酒捐,自收自支。呼伦县的酒捐,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海拉尔市政分局负责征收,收入划归地方财政,通常用于公议会补助费、教育经费、市政总、分各局的经费等。其中,市政分局的酒捐经费主要用在经征费、工资薪水上。  相似文献   

15.
民办中职:正在加快发展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在成为新形势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江西、四川、湖南等地的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占当地中等职业教育总数的1/3左右.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还不多,只有1600多所,不论是在职业教育还是在民办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都不高.  相似文献   

16.
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为东北大学,1937年抗战开始,东北大学内迁四川三台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总部迁回东北,经当时政府批准部分东北大学的南方和川籍教师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迁至南充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一部分迁到成都发展为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另一部分留在南充历经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等阶段,于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0个教学学院,28个研究所,3_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门省级重点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品牌本科专业,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区域性金融工商资本集团之一——四川财团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的研究.认为四川财团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抗战期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性格主要是发展区域经济.反对军阀混战,拥护国家统一,支持抗日御侮。四川财团所属大中型企业创造的企业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动了巴蜀化的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两广地区经济繁荣,物质丰富,市镇崛起,迎神祭祖繁多,乡饮宴会成风,酿酒业发展迅速。依据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酿酒技术,两广老百姓酿制了本地特色之酒,并造就了不少名酒。酿酒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百姓饮酒之潮,进一步促进了乡饮之风,从而形成了有两广地方特色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酿酒业作为中国传统手工业,在民国时期发展较快,并经历了从家庭副业到专业作坊再到近代企业的演变过程,其中尤以四川酒类生产最为闻名.作为家庭副业的酿酒,在四川农村普遍存在,它不需要添置较多的设备,原料系自产或以酒换粮,资本规模很小;一些专业酢房的资本来源途径较多,尤以榨油业、盐业、零售业资本来源为多,资本规模一般在500元至二、三千元不等(1937年币值);具有近代企业性质的较大规模的酿酒企业,如允丰正、大川酒行、泸州温永盛等,不仅资本上万元,融资途径灵活,与银行关系密切,吸纳了较多的盐业资本,而且多为股份制,有明确的生产管理分工和按劳计酬的分配制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并涌现了一批对酒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努力使酿酒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促成四川酿酒业由传统家庭手工业向近代工业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