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的瓦刺、清代的卫拉特等都是十三世纪斡亦剌惕的不同音译。斡亦刺惕是蒙古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将斡亦刺惕划分为四个千户。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它不仅习惯上被称为四卫拉特,而且它终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卫拉特在蒙古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卫拉特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蒙古史学者们研究四卫拉特史近二百年了,但四卫拉特史上的许多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例如:关于卫拉特、卡耳梅克、准噶尔等名称的来历及其含意;这些名称与四卫拉特这一名称之间的关系;假若把四卫拉特看做是四卫拉特联盟,那么这一联盟究竟何时何因建立起来的,参加联盟者及其前后的变化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专家们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我们认为,四卫拉特联盟实际上分为早期四卫拉特、中期四卫拉特和晚期四卫拉特三个阶段。本文试图探讨早期四卫拉特(1437—1502)的演变过程,错误难免,请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3.
根据史诗《江格尔》在卡尔梅克部,和硕特部,以及蒙古国,内蒙古地区的流行,分布情况,论证了《江格尔》产生于17世纪中叶后,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部。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凭借他称雄北徼的威势和本人的雄材大略,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经两度征讨西北部的卫拉特;同时,在俺答汗控制之下的鄂尔多斯部也曾两度远征卫拉特。先后四次用兵西北的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长巴岱同志、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蒙古语文专业讲师额尔德尼同志同内蒙古大学金峰副教授合作搜集、点校、注释的《卫拉特历史文献汇编》、《卫拉特历史文件集》和《卫拉特历史传说及诗歌》等三本书,从今年第三季度陆续出版发行。《卫拉特历史文献汇编》是决定编入《卫拉特文化精粹丛书》之第一部书。该丛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织编辑。《卫拉特历史文献汇编》中编入的有世界名著巴图尔·乌巴什·士们、噶旺·希拉布、无名氏著三种同名《四卫拉特历史》以及  相似文献   

6.
蒙古史上的西蒙古史亦即卫拉特四汗部史,是亟待研究的一项专题。从来我国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史籍,过多地写了卫拉特蒙古和中原王朝战争的一面,比较忽观了卫拉特蒙古和中原长期的和平交往以及紧密的经济联系。晚近一些外国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更别有用心的肆意歪曲,蓄意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甚至妄图为他们在我国边疆地区制造分裂活动服务。因此,在研究卫拉特蒙古史时,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动观点,都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通过具体史实一一加以驳斥和澄清,决不许以清朝统治者和卫拉特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代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决不静把历史上割据祖国一隅的卫拉特汗部看成是与中原毫不相干的“独立国家”;更不许把卫拉特汗部与隣近外国的一些通商、交涉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徐晓萍清初居住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即河套以西的阿拉善和硕特部,究其源流属于额鲁特蒙古的一支,所以一般史籍也称之为阿拉善额鲁特或西套额鲁特。至和罗理一代,阿拉善和硕特部开始与清政府建立密切的关系,1697年(康熙三...  相似文献   

8.
试谈科尔沁和硕特部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蒙古科尔沁部和四卫拉特之和硕特部都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后裔为领主的两大部落集团。北元时期,这两大集团分布于蒙古地区的东西两端,不论在四卫拉特史上或者在整个北元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蒙古,以哈撒儿后裔为首领的“阿巴(?)科尔沁”部虽然始终没属于蒙古左右翼六万户之内,但是它参加达延汗的统一战争,对于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蒙古源流》,科尔沁部的苏儿洮海雅王和摩罗寨将军都曾建言要消除右翼割据势力。  相似文献   

9.
所谓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是雍正帝为削弱西部蒙古势力而部署的一次有计划的军事行动。雍正帝就此契机设置了驻藏大臣,长期驻藏理政,由以前任命和硕特部间接统治西藏变为直接统治西藏。雍正帝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对西部的政策,加强疆域管理,增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及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国家版图的最终形成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拉善和硕特是和硕特部的一个分支,又称西套和硕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括阿拉善盟左旗、阿右旗和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这里的牧民热爱生活,同时也非常喜欢音乐。他们的民歌古朴而悠长,深沉而庄重。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民歌音乐形态方面的粗浅分析,进而总结出民歌在调式、节奏节拍、结构等方面的一般特征,为今后对当地民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十六世纪初,蒙古人逐渐移到水草丰美的青海湖畔。十七世纪上半叶,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在首领顾实汗的统领下,占据青海、西藏,开始了和硕特蒙古在青海的历史。本文试从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入手,对解放前青海和硕特蒙古族社会形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全面反映17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著称的《卫拉特法典》是记载17世纪蒙古社会诸情况的第一手史料,笔者以《卫拉特法典》为依据,在系统分析和研究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蒙古婚姻法的基础上,概括论证了17世纪蒙古族婚姻家庭制度和蒙古婚姻法的4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由内蒙古阿拉善盟公署、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九年八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卫拉特第二故乡——阿拉善盟召开。来自北京、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青海、甘肃等省、市、自治区的八十二名全国著名教授、学者及部分中青年文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五十八篇。与会代表就卫拉特各部的起源及其变迁;《江格尔》产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以及地点;阿拉善、额济纳旗的历史等四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组委会主任、新疆政协主席巴岱同志首先作了题为“卫拉特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中叶,为避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侵袭,和硕特部和罗理与准噶尔部罕都等人逃至西套地区,是为西套厄鲁特蒙古的起源。西套蒙古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双方在对彼此的认识上曾经存在差异,但总的趋势及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西套蒙古向清中央王朝的归附,这是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5.
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赉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循归章,建普宁寺于山庄之北麓,而为之记曰:“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我国家抚有众蒙古,讵准噶尔一部,终外王化?虽庸众有“威之不知畏,惠之不知怀,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岂其然哉?以我皇祖皇考圣德神功,经文纬武。其于奠伊犁,勒铭格登山,朝四部落之众,而锡之爵,赐之币,式宴陈舞,可汗起奉酒称万寿,如今日者何难?默契大造,意若有待,是以遵养时晦,垂成弗为。  相似文献   

16.
卫拉特学学科建设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认为卫拉特蒙古化是蒙古族整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因历史发展的区别与人环境的差异而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基于这个观点,作强调以研究卫拉特蒙古化为主要宗旨的卫拉特学应当成为蒙古学的一个子学科或准学科,进而,作以相关的事实为例,论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卫拉特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卫拉特学的涵盖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蒙古现有十几万人口,他们遍布西域大地,在漫长的艰苦历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史绩,经前辈史学家的辛勤搜集、整理、编写,已有很大进展和收获。1986年的“首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和成果,为推动卫拉特蒙古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卫拉特蒙古史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新的认识,谨此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即将跨入 21世纪门槛的前夕,国内外蒙古文学界盼望已久的《卫拉特蒙古古代文学简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尔, 1998年 8月第 1版,以下简称《简史》 )终于问世了。这是新疆师范大学丹碧教授多年辛勤耕耘结下的果实,是他送给大家的一份千年厚礼。这是一件令人瞩目、令人兴奋的事,她的出版结束了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卫拉特文学竟然没有“历史”的历史,初步梳理了数百年来卫拉特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种类、体裁及其特征和发展历程,不仅填补了卫拉特文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填补了蒙古文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阐述了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固始汗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里,力挽狂澜,拯救格鲁派于水火之中,统一青藏高原,倾心中央政府,改革吏治,发展当地文化经济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土尔扈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主要生活在新疆塔尔巴哈太一带,由于受到准噶尔蒙古部的排挤,被迫迁往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1771年1月由于不堪沙俄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大部分归国。另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俄国,后来又有少部分人迁往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国家,零星的迁往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世界性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