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根据内/外控制量表测量结果,选取内控和外控型大学生作被试,通过观看电影视频诱发他们的焦虑或恐惧情绪,考察焦虑和恐惧情绪以及个体控制点对风险决策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状态的主效应显著,即无论是外控型被试还是内控型被试,在焦虑情绪状态下的冒险倾向都明显高于恐惧情绪状态;控制点类型和情绪状态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焦虑情绪状态下,内控型被试比外控型被试更倾向于冒险,但在恐惧情绪状态下,内控型被试与外控型被试均倾向于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2.
控制点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B.罗特于1966年提出。此后,国外对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已成为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然而,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控制点是人格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是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对个人行为起调节作用.因此,控制点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结构,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实施途径。所谓控制点,是指学生在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影响自己的行为、学业成绩以及命运等的各种力量的看法。从这一领域至今的研究结果看,学生中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控制点倾向,即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业成绩都是自己的能力等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所作的努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控制倾向的相关因素及教育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发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与人的主动精神有密切的联系,而人的主动精神又来源于人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人对自我的可控程度的自觉,即高自觉-高能动-高创造。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控制倾向的研究、探索,揭示了作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产生发展的规律。 作为研究控制倾向的理论“内-外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B.Rotter)于五十年代提出的。所谓控制点,即人们(个体)在和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J.B.Rotter)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它与海德、韦纳等的归因理论不同,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内外控是衡量这种个体差异的维度,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则常把行为之后的事件看成是机遇、运气或超出自己能力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从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控…  相似文献   

5.
自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之后,在众多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人格变量中,控制点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述控制点,主要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学习、生活和命运的那些力量的主观看法。现实中,引起个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属于内因的原因有:能力、努力、兴趣、健康状况、方法等;属于外因的有:任务难度、运气、环境条件、周围人的评价和帮助、人际关系等。相应的,根据控制点的个体差异,人也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型与外部控制型。内部控制型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工程项目一期超高层住宅工程,阐述了项目测量控制网的建立,详细探讨了激光铅垂仪内控法和全站仪外控法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对主体结构垂直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工程测量实践表明: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能够控制超高层住宅结构垂直度满足规范精度要求,且有较好的测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抽取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尊量表,害怕负面评价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与Levenson的内控/他控/机控量表,探讨控制源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与自尊有正相关,与害怕负面评价、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有负相关;情境控制和他人控制与自尊有负相关,与害怕负面评价、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有正相关。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内控高的人有较高的自尊和外向,而在害怕负面评价,神经质和精神质量表上得分较低;外控的人自尊较低,较内向,相对于内控的人,他们更害怕别人负面评价,在神经质和神经质量表上得分也更高。  相似文献   

8.
罗特的控制点是指有关反应是否影响结果(如成功、奖赏)的一般性期待,它作为归因理论中的一个方面,在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在论述控制点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近些年来关于控制点理论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控制点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之后,在众多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人格变量中,控制点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课程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受特定社会权力控制影响,课程知识的生成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和内控生成.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文本知识的生成,而课程知识的内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的动态知识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麦克尔W.Mischel等所编的SPIES量表,共用14个强迫性问题,对宁波市区两所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幼儿进行了控制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班儿童的控制点已有极其显著的人顷向,而小班儿童的探讨点没有明显的倾向。从整体看,学前儿童的控制点存在外控的特点,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学龄前男女儿童 的控制不存在差异显著性,男女性别的差异并不影响儿童控制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辅助控制系统或控制点合并方案的可行性,从工艺、布置、控制设备方面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都是热控专业在新建工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的性格特征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当我无法改变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应  相似文献   

14.
后控不如先控,外控不如内控,他控不如自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法以146名高中生为被试研究了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内控个体比外控个体体验的幸福存在显著差异,而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结论:(1)相关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2)内控的个体比外控的个体体验更多的幸福,而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3)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且社会支持的作用要更大。  相似文献   

16.
师生沟通中利用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归因行为适当控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和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控制点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学者们往往是从“外控”即法律制度和“内控”即伦理道德这两个维度来研究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的化解。然而,为什么在现实中还会存在诸如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等问题呢?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认为有必要在利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寻找“非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8.
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而诸如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等人格因素同样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一、控制点谈及控制点,首先要引入两个概念:内控者和外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控制源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J.B.Rotter)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它与海德、韦纳等的归因理论不同,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内外控是衡量这种个体差异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对师范院校、综合类大学519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基本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不如女大学生;男生的外控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内控组与外控组在心理健康量表(PHI)各因子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的水平,内控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外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