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而片面强调道德认识的灌输,是传统德育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情感是道德体系中的关键因素,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德育应该充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动品德认知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及健康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情感德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达到以情育德,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所组成。道德认识能够判断是非、善恶,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对道德意志的产生起催化作用;道德意志使道德行为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必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道德教育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一、"生活化"的德育重情感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  相似文献   

5.
以情感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无视、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对道德的接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育改革应该着眼于情感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现状 ,教育才有针对性 ,德育目标才可能实现。了解学生的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承前启后 ,他们已有的品德基础就是当前德育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主要是了解他们以往的品行、主要经…  相似文献   

6.
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时 ,有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掌握道德情感发生、发展的规律 ,将有利于我们在德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一、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 ,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比如 ,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忿恨 ;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赞赏和对损人利己行为的谴责 ;对自己过失行为的羞愧和在做好事时所感到的自豪与满足。这…  相似文献   

7.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道德力量、道德准则的有血有肉的心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情感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发挥品德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就必须追踪课堂,延伸课后,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效能。1.制定道德规范,让教学目标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班集体相应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者方面看,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因素;从受教育者方面看,道德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品德成分之一,它对品德结构的其他两个成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方法及其习惯)都有调节的功能。具体来说,情感心理主要有四方面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是人类德育心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佛教的品德心理结构观闪烁着中国人道德智慧的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心理思想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并提供给现代德育很多深刻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知识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倡导"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倡导自觉自悟,培养道德自我。可借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心理体系,并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我和情绪体验在个体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认知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较为忽视情绪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对学生的道德自我认知、道德自我情感和道德自我调控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四个要素,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学却存在着重认知和行为,轻情感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鉴于此,笔者想谈谈在品德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的方法。1.做一名情感丰沛的教师。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园的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德育水平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德育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