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研究对象是一套北魏石棺床围屏上的孝子叙事图像。围屏现藏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长广敏雄、黑田彰以及林圣智等学者曾就围屏组合方式、孝子图像内容等问题进行过详细讨论。尽管如此,围屏中几幅孝子图像的内容仍然存在争议,这影响到对围屏图像整体意义的理解。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围屏及其图像,首先纠正了之前学者在围屏组合问题上的疏误,进而对存在争议的几幅图像内容重新作出判定。在此基础上,作者比较了孝子故事在围屏上的次序与它们在日本藏阳明文库本六朝《孝子传》中的顺序,发现孝子图像并不完全遵从文献中的顺序,而是按照"事生""事死"原则重新组合;并推测这种重组很可能体现了墓葬设计中的阴阳观念,即以"事生"图像象征阳气,"事死"图像象征阴气,最终目标是调和阴阳、求得冥福。  相似文献   

2.
孝子传图和烈女传图自古以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就占据着重要的一席,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对此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将过去遗留下来的文物以及近年来考古界新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所包含的孝子传图和烈女传图与孝子传(阳明本、船桥本)、烈女传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试图以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孝子传图、烈女传图的内容和特征,并对其进行简明易懂的概述.同时,对于其中一些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选择一、两个例子加以具体的提示.  相似文献   

3.
古代日本陆续接受了以《周易》为首的有关经学的各种书籍。古代日本人面对汉文资料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来学习的同时,自己创造了用日语解读汉文的独特方法。本文通过八世纪到十世纪初的资料探讨研究在日本接受《周易》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图像与文献关于孝子传与孝子传图以及列女传与列女传图,目前我所掌握的内容大致如前所述1。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图像(孝子传图、列女传图)是与文献(孝子传、列女传)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制作和流传。这一事实也告诉我们,在观看图像之际,把图像和与之相对应的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的学术体系,即20世纪的学术体系,却将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图像和文本分别归入了美术(考古)和  相似文献   

5.
以基督精神自豪的美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对东方思想的研究和运用。当西方大闹经济衰退恐慌的时候,美国人惊奇地发现,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却一片升平。它们有什么奇方妙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出现了一股研究亚洲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美国人发现其中的秘方就是中国的古文化。在幽深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跨进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近年来,许多古典书籍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外,研究《管子》与齐文化的学者日渐增多,尤其在日本,每年都有很多从事对《管子》、齐文化的研究,并在1991年初编成《中国、日本有关管子论文文献总目录索引》,  相似文献   

6.
《学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下,大约于五、六世纪,通过朝鲜的五经博士和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两种途径传入日本的,至今在日本以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7.
采用史料考证方法,对《吴医汇讲》出版形式、内容、编者意图、作用功能再次进行考证。分析1927—2018年有关《吴医汇讲》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研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论文,研究18—19世纪东南亚一带华人的数量、生活及文化。认为:中国期刊与中文期刊的概念不能混淆;《吴医汇讲》是由我国古代图书衍化发展而诞生的,是我国期刊的发端;学界普遍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本中文期刊的观点缺乏科学统计;在姚远等的《再论吴医汇讲为中国科技期刊的肇端》一文基础上,发现《吴医汇讲》第11卷可能为单卷发行文字证据。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网民。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习惯于对着显示屏阅读,或悲或喜。最近痛下决心买了两本纸介质书,我不禁悲喜交集,老泪纵横,原来它们也和网络有关。 它们是中国档案版的《网上无美女——青蛙和恐龙的爱情》和光明日报版的《悟空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著名人物的出生时间,是有关工具书和传记中所要说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可忽视。但翻开有关的书刊时,我们便可发现。现代史上的同一个人物,对其出生时间则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如《王明传》和《王明年谱》。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王明传》一书,把王明出生的时间写为1904年5月23日(见该书第427页),而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王明年谱》一书,则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中国古代辞书中分别采撷字书《说文解字》和辞书《尔雅》两部古代颇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从其编著、内容、体例、功用等方面加以介绍,同时对两部书的影响力加以评价,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重要辞书的编撰与发展的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医药档案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古代科技史的重要资料.这些遗存按照内容的原始性(原件与非原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本文按照以上两种类别对中国古代的医药档案遗存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论.并探讨了它们的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剧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剧在中国 如果我们把日剧看作是“日本电视连续剧”的话,那最早看日剧就是20年前的《姿三四郎》。其后是《血疑》。它们当年播出时都是热门剧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也就成了国内观众最早认识并崇拜的日本偶像巨星。 我们今天听说的日剧,是在1993年以后大量传  相似文献   

13.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14.
汪中是清代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所计划撰写的《述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学制废兴的著作,与今传汪氏文集《述学》并非一书.本文考述了汪中《述学》故书的内容及编撰过程.并清理了由《述学》故书引起的关于汪中与章学诚的一段公案.  相似文献   

15.
收入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七政算》 (外篇)与收入《四库全书》中的《七政推步》是宋元以来回回历法自阿拉伯传人东方后所形成的两项较重要的成果。可截止目前,有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没有进行。特别是《李朝实录》中载录了回回历法内容的《七政算》,在国内外学术界尚罕为人知。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上述两个本子的有关问题作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档案和档案管理实践经过漫长的摸索、积累,到隋唐之际发生了第一次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隋书·刘炫传》有颇为充分的阐述和反映。本文通过对《隋书·刘炫传》及唐宪宗年间任吏部侍郎杨于陵旨在建议实施档案整理与管理的奏疏的梳理与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变革的全方位性以及档案管理实务的初步制度化(制度框架)。由此,实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也为中国古代档案与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峰时期——两宋时期准备了客观物质与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任煜 《档案》2020,(1):33-40
作为现存较早的《诗经》写抄本之一,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镰仓时代抄本《群书治要·诗》以选本的方式对《诗》进行摘抄节录,以一定的选取标准囊括了《诗》特定篇章的经、传、笺部分,保存了《毛诗正义》刊成之前《诗》的部分面貌。同时,作为传入日本的《诗经》抄本,其多用俗字、虚字,与其他《诗》之版本相比多有文字异同且存在传文、笺文混乱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校订文字、明确传笺体例与内容,对研究特定时期内《诗》的流布情况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德者,得也。”辛弃疾有词曰:“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从《论语》《史记》到唐诗宋词,从《新青年》《大公报》《新华日报》到《中国的西北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千百年来,这些道德文章深刻影响了千百万人,有力推动了历史进程。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相似文献   

19.
文徵明为华夏作有两卷《真赏斋图》,它们在空间布局及内容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揭示了两卷图像的功能差异以及创作情境的改变。与“上博本”开放性的雅集空间相比,“国博本”拒绝了“他者”的进入,转向私密的封闭空间。与此同时,书斋内部的藏品变化也更准确地呈现了华夏的收藏趣味,且上溯至华氏的家学传承,使鉴古空间更具个性归属。结合两卷图像后《真赏斋铭》与《真赏斋赋》在内容及书写时间上透露的信息,本文进一步发现文徵明二度作图的原因或与华夏及其自身藏品的散佚有关。在此意义上,“国博本”便成为华夏的“图传”,同时也承载了文徵明对旧有真赏时光的感怀与纪念。  相似文献   

20.
《唐大和上东征传》(高山寺本)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渡日本的鉴真与西天求法的玄奘 ,堪称唐代最杰出的两位文化交流使者 ;而《唐大和上东征传》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使这两位高僧名垂青史。《唐大和上东征传》流布本均为后世的刻本、影印本 ,现存日本的多种古抄本则未经系统整理。本文对旧藏高山寺的古抄本进行考释 ,对抄写年代、抄写之人、抄本特点、校勘价值等提出若干新观点 ,可裨益于鉴真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