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伪翻译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晚清时期大量伪译本的出现就与当时的文化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903年张肇桐创作了小说《自由结婚》,却以翻译之名将其出版。该伪译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该小说在创作的最初就受到了“开民智和求变革”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其次,伪译者认识到了翻译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功用,期望以文载道,在翻译的伪装下传播革命思想;第三,晚清的出版机构等赞助人为伪翻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林译小说"中删减、改译被后世非议甚多,其本质是在晚清这一特定接受语境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式。晚清社会对陌生域外文化的渴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促使林译小说以这样的独特面貌出现且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揭示了林译小说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符合晚清接受语境的需求,实现了翻译实践既定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外国小说的译介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一大规模的小说翻译活动,依照"忠"、"信"的标准,现代翻译及文学评论家经常由于译作对原文的"不信"、不忠实而大加批评.翻译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考察某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应只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而是要考虑到译文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文章借用翻译操控派代表人物Lefevere的操纵论,以宏观的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两方面,重新审视和评价这段有争议的翻译史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本文分析晚晴小说翻译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译以致用为大量输入所做的文化准备,并指出晚清小说翻译的功利本质。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丽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4-146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文学系统的外部因素,赞助人对文学系统内的翻译活动有操控作用。从勒菲费尔德理论假说出发,考察赞助人对晚清译介的操控,可以看出赞助人的权威操纵着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使这一时期的翻译选材呈现功利性、多样性和随意性。同时,赞助人的因素亦可用以解释译作变形和文化重写。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11.
周瘦鹃是晚清至民国仅次于林纾的著名小说翻译家,其翻译实践与业绩已广为世人关注,从描述性的翻译规范理论入手,将周瘦鹃的小说翻译个案还原至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其翻译活动的全貌,可为当代小说翻译与创作提供某些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适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的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确立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晚清的小说翻译高潮,可以摆脱原著中心论的束缚,为评价晚清外国小说的译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初时期,美国来华女传教士亮乐月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妇女和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亮乐月主要采用了西译中述、译文本土化、删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其小说译作适应中国读者的品味和中国社会的时代之需。亮乐月的小说翻译策略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勒弗菲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中的关键术语,对考察翻译实践、理解翻译现象有指导作用。以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郝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中文全译本与严复译本的对比,分析严复在《天演论》翻译过程中多种形式的改写及成因,探讨晚清社会求变革、开民智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儒家思想中,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操控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比起五四翻译,人们对晚清翻译评价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晚清翻译家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不尽人意,不懂外文的林纾如此,懂外文的严复也如此。本文通过个别译家的翻译来探讨隐藏于字面间的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因素,并以此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相似文献   

19.
西学东渐与晚清科学小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科学大规模东传过程中,西方科学小说也被翻译过来,并带动了国内科学小说的创作。而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成为晚清科学小说家进行翻译与创作的科学知识资源库。反过来,晚清科学小说翻译与创作又成为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晚清科学小说记载了近代中冒学习西方科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