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的,悲的衬悲的。如: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的写法。衬托写法中两事物之间是互相陪衬的,目的是使主要事物的特色突出出来,从而表现诗文的主题。衬托可分顺衬反衬两种。在电影中往往用狂风暴雨衬托灾祸临头;用百花怒放,衬托喜事来临;用涛涛东流水,来衬托人的情思……。诗歌中这种手法也常见:用“城上斜阳画角哀”,衬托“沈园非复旧池台”的今昔之感;用“绿杨荫里白沙堤”来抒写“最爱湖东行不足”的喜悦之情;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来渲染“水村山廓洒旗风”的春天之美好景象。以上这种衬托的景致与被衬托的事物情调是一致的,我们便可称之为“顺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和事物的名称,只是借用被人们所熟知与本事物有着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的特征或属性来代替它,使标题趋于具体实在、形象生动,借以收到活泼引人、简练含蓄、幽默含情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借代。 借代,是由本体与借体两部分组成,只是运用时借体出现而本体不出现,因而借体一定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4.
衬笔,衬托之笔也。写某事物,不直写某事物,而从该事物的衬托面多下笔墨,反而使该事物更加突出,更加感人,更加易于被人接受。画家罗工柳曾画过一幅井冈红旗的油画,整个画布都涂满了翠绿的油彩,只有中间部位,一抹鲜红,而那红旗更显突出。衬笔,主要是用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衬托客观事物。文学作品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新闻作品同样可以把它拿来,为己所用。高鹗著《老残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是描写白妞说书的:  相似文献   

5.
(二)在新闻中,增强事实生动性的修辞方式是很多的。常用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喻、比拟、借代、转换、对比、映衬、摹绘等等。下面,着重对其中的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方式的特征、修辞效果以及在新闻中运用的要求作些说明。一、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喻体)来描写、说明所要表现的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
拈连,即在表达甲、乙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因势利导地挪用在乙事物身上,而这个词语通常又与乙事物不相搭配,从而取得富有情趣的修辞方式。拈连的构成关系应具有前项与后项两种事物,以及拈连词(一般多为动词)的连接,而拈连词与前项的搭配是常规用法,与后项则常为不相适应的非常规用法,但在前项的引导与衬托下,才会使人感到合情合理。这就是说,拈连词用于前项是它的本义,用于后项时则是它的比喻义或引伸义。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人们通过对比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写作时运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放在一起,进行两相比衬来说明事情的实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或深刻的启示。修辞学上对比修辞手法也叫做对照。把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用到新闻写作上,更有其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某些事实具有的新闻价值,往往要通过对比才能表达出来。此外,就一个新闻事实本身来说,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必须从它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9.
我们碰到一件不平常的事物,故意不是明明白白地直说,却改用委曲含蓄或隐约闪烁的话把它烘托暗示出来,这种修辞法,就叫做婉曲法。例如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中有下面的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偶,是修辞的一种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相互联系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即是对偶。就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来说,对偶大致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正对是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讲一个道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反对指上、下旬从新与旧、好与坏、多与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意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串对指上、下句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对偶式标题就是以对偶句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消息、言论、调查报告等)的题目(主题或肩题,  相似文献   

11.
回文的故事     
回文也叫做“回环”,是修辞方法之一。它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例如:“重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抱青山。”“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用回文修辞法组成的句子,有词和词互相颠倒重复的,也有短语和短语互相颠倒重复的。有并列和选择两种语气,现各举一例如下: 1、针连线,线连针,自由的对象恩爱深。(并列) 2、今儿个打开窗子说亮话,有牛大水就没有我,有我就没有牛大水!(选择) 西晋末年十六国时,前秦有个女诗人名叫苏  相似文献   

12.
夸张的故事     
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夸张修辞法,在拘泥的人看来,很容易认为言过其实,违反客观真理。殊不知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客观事物合情合理地给予夸大或缩小,并不象科学论著主要用准确的数字和严密的推理来说明问题.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由于不理解夸张这一修辞法在文学中的作用,因而在评价杜甫的诗的时候就出过洋相。杜甫的《古柏行》中有“苍皮淄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沈括  相似文献   

13.
阎燕杰 《大观周刊》2010,(37):57-57
中国戏曲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相比较于西方戏剧中所呈现出的大喜、大悲,中国戏曲更有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不仅体现在剧中刻画人物的普遍性上,也体现在“大团圆”的戏曲结尾处。这种特殊性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人特有的“中和、中庸”的思想观念,其次是受“以喜衬悲”的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最后是特殊的观众群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是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突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比,亦称对照。即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者把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摆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要说明的事物或方面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如:  相似文献   

15.
衬托     
所谓“衬托”,就是以此托彼,对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不作直接的、正面的描述,而是通过描述它周围的人、事物或环境的办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前人叫做“取影”(见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意思是,要表现形体却不描写形体,描写它的影子,通过影子显示形体。  相似文献   

16.
“顾名”     
“顾名”是现代汉语申一种新兴的修辞方法,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由一种事物的名字联想到另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这种“顾名思义”的修辞方法我们把它简称为顾名。报纸上运用顾名修辞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例如: ①他是怎样把“一潭死水”搞活的  相似文献   

17.
论档案信息的商品性和商品化苏州大学陈斌广义的档案信息包括档案本体信息和档案内容信息两部分。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信息并非是实体的本体信息,而是人为地记录在档案载体上反映其他事物存在和运动变化情况的档案内容信息。①根据市场对信息的需求,使档案信息经过...  相似文献   

18.
由于“象征”与“借喻”和“借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一些同志认为它不能算作一种独立的辞格。其实,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象征”修辞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新闻标题制作中更有概事达意的特殊作用,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是一种独立的辞格。 象征辞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用具有某种特征的或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托义予物,以物征义,或把新闻的主题思想,或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某一抽象概念暗示给读者。这种修辞格最明显的特色是意蕴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看,这种修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句  相似文献   

19.
我发现,一些档案界的同行在谈到与档案的原始属性极相近的事物,或者有些本身就是档案的事物时,往往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在这个事物后面挂上“档案”两个字。比如,说到照片,叫做“照片档案”;说到家谱,叫做“家谱档案”;名人手稿叫“手稿档案”;名人书法叫“书法档案”,还有一种家庭里过去留存下来的有纪念意义的证书、奖状等等叫  相似文献   

20.
顾名,即由某一事物的名字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使之“顾其名而见其义”的修辞方式。 顾名辞格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因而,这种辞格最能因文制宜、随时随地加以创造。准确地运用顾名辞格,可以使标题句法新颖、别开生面。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运用比较多,也容易出新。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