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各国媒体高度关注,进行了大篇幅的集中报道。这些新闻语篇与社会现实,尤其是与政治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中外5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有关APEC会议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结合新闻业务和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对报道的版面布局、主题设定、话语结构、用词特点、情感倾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闻语篇作者的隐含观点,揭示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探索其对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师荀 《新闻世界》2014,(7):243-245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雾霾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必然加大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以唤起政府、企业、公众的觉醒,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为驱赶雾霾、重现碧海蓝天出一份力.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绿色新闻这一概念的传播.《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南方周末》以绿色版为主要阵地,是国内首个将环境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版面进行报道的报纸.自2009年创立以来,绿色版以多角度的内容设置和多方位的报道策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本文以《南方周末》2014年、2015年的绿色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报道策略的分析,探讨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推出了专业新闻+公民新闻合作采访报道的城事e闻专栏,它主要依靠QQ群和博客两个平台,尝试在网友发言中寻找、筛选民生新闻,该版面的诞生也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但是作为都市报媒体一个新兴的公众新闻版面,它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实施的怎样,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新闻把关等方面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文就从城事e闻专栏的运作模式和报道内容及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载文 《传媒》2015,(14):30-31
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阶段,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海峡东岸发生的新闻越来越关注,都市生活类媒体纷纷开辟台海新闻版.近年来,台海新闻成了各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阵地.尽管地处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晚报》既没有入台驻点“直播”岛内新闻的优势,又没有像权威媒体那样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便利,只能与同行共享互联网上的岛内新闻资源.面对客观实际,《福州晚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突出重围,在自己的报纸版面上精心“烹制”,做出让读者喜欢的精神大餐,并在把好政治导向关,提升可读性上下功夫,形成了报道内容丰富、版面特色鲜明的台海新闻风格,成为报纸的一大亮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相似文献   

8.
杜诗画 《青年记者》2016,(23):19-20
2013年“雾霾”“PM2.5”走进公众视野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雾霾重灾区的北京,在2015年12月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由雾霾导致的最高级别预警响应.《新京报》作为北京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从2015年11月雾霾频繁出现开始,就不断进行追踪报道,并形成雾霾报道专题.本文对《新京报》2015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按照报道篇数、版面安排、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新京报》是如何构建雾霾报道议题的.  相似文献   

9.
杨旭 《东南传播》2011,(9):137-139
《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已成为国内新闻评论类电视栏目的经典范式。它们锐利的新闻眼光,开阔的舆论监督视角,透彻的新闻话语评析以及规范化的新闻报道实践在当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新闻批评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阐释媒介观点,树立媒介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分析《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在新闻批评中的叙事框架差...  相似文献   

10.
时政新闻一直是严肃新闻的代名词,也是各类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近几年来,《阿克苏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份生活服务类报纸,在保持专业报纸的特色下,立足声屏,面向家庭,以鲜明的特色服务于广大听众、观众、读者,不断强化新闻在报纸中的重要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相关版面,把整张报纸的内容分成新闻、娱乐、生活三大部分。在新闻特别是时  相似文献   

11.
易欣 《东南传播》2023,(3):43-45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大量新闻图片,以新闻配图、图片新闻、图片专题、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对党的二十大进行全方位报道,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报道重大议题新闻,新闻摄影勇挑重担,增加强势,多媒互动,美化版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13.
于帆 《新闻大学》2013,(2):134-141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规范,1999年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新闻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多是关于其本身的形成及没落原因、概念的内涵等方面。本文着重从《东方今报》专版《非常档案》的文本入手,对其话语模式、选题范围、记者观察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深度报道上的呈现方式,探寻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寻求纸质媒体就新闻作品提高竞争力打造品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武黎  赵愫简 《中国编辑》2015,(2):103+102
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一书,已于2015年1月出版发行。该书聚集了全国十几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知名学者、业界诸多资深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精心选取了近60个来自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案例,并在对案例的评析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观点及其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现实需求。不同于以往的新闻理论论著,该书通过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新闻调查》和美国经典节目《60分钟》按照其节目内容划分都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通过对他们的节目形态、节目运作、新闻理念、话语空间等各个方面的比较,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发现问题,揭示本质,进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为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发展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徐溦 《新闻世界》2013,(11):163-164
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主流纸质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报道内容与报道版面予以分析讨论,不同报纸的不同报道倾向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外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下,报纸深化报道内容既是扬长避短的致胜法宝,也是应对媒体竞争、提升影响力的必然举措。审时度势,嘉兴日报决定于 2005年4月推出深度报道版面《新闻纵深》。《新闻纵深》,每周两期,力求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 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颖 《新闻知识》2012,(6):14+11
所谓时评,讲究的是及时评论,一般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声评议。对于纸媒而言,则一般在新闻见报的同时刊发评论,有时还要在新闻的引文后缀上相关报道的版面,以方便读者对应新闻阅读。但时评是不是越快越好呢?也不尽然。以笔者编辑西安晚报《今日时评》版面的经验来看,时评稿件的选择,虽然要追求及时性,但更应避免上假新闻的当,做出乌龙评论;或者在新闻事实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浮光掠影地评议,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里,首先探讨一个时评的时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