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QQ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瑜 《东南传播》2010,(3):120-121
QQ空间正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人际传播特征渐强。目前有关QQ的研究较多,而与QQ空间有关的论述较少。本文以传播学为切入点,从QQ空间的人际传播动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角度考察了QQ空间的人际传播特征,论述了这种"拟态人际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空间     
英国《媒介与文化学刊》2011年10月人身处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小到两三人之间的人际空间,人身处其中的物理空间,大到城市空间。空间除了有物理性、社会性外,还具有符号性的层面。特别是数字媒介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也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了解决城市空间的问题,扩大人们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就是地质与岩土的问题。控制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本文通过对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地质与岩土的技术控制,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媒介技术发展为人际交流创造了异于实体空间的技术空间,显示了社会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个体在其中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传播诉求。在技术空间内,人际传播由新型联结造成了狂欢化的交往特征,同时又弥漫因弱化现实关系并过度技术依赖而造成的群体性孤独。社交媒介的使用是形成狂欢与孤独、联结与区隔、社群化与"超现实"化等交往实践悖论的技术基础,也成为新媒介文化形态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主题空间"建设思路,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题空间再造的两个案例,系统阐述两个主题空间建设的创意和实践,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探讨,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内涵。[方法/过程]通过对两个主题空间的创意背景、方案设计、建设内容的分析,论述两个主题空间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成效。[结果/结论]提出高校图书馆宜建设主题空间,认为正确认知空间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基础,主题创意先行为空间再造赋予灵魂是空间再造的前提,秉持"空间+"思维是创新空间服务和空间体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多种功能空间的结合体,是城市居民、外来游(租)客日常休闲活动、经济行为发生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的空间活力,一方面取决于广场自身的物质空间结构、区位特征,一方面取决于广场使用者的使用方式、频率和人际网络样态,本文试以作为身体景观的广场舞为例,探讨使用者的使用方式、频率和人际网络样态对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日渐演变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景观,成为主宰人们日常交往的新的话语模式.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功能指涉的过程隐喻着空间的范畴.文章在分析空间叙事理论的新媒介转向的同时,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空间、表征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四个空间维度进行着重阐释,以期为理解微信朋友圈生成的交往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圈层分化是人际传播所建构的群体认同下的强链接作用,其既利于维系人际交往圈,也是过度媒介化的结果,是移动社交下所衍生出的显著产物。在移动社交时代,人际交往主体对固化的人际交往圈所具有的双重性具有明晰的认知,才可能由内而外地建构自我,了解"主我"和"客我",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24):62-67
技术性观视在当代青年那里,体现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媒介把握,即青年自己创建的"第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当代青年对城市空间的在场欲望投向了新媒介技术所建构的媒介空间,空间场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被重置,特定空间在他们的技术性观视中被重新语境化。当代青年在"场景"中生产出有异于正常空间秩序的"他者",在技术观视中进行媒介想象。他们在这种重新语境化的空间中建构出他们的"空间‘他者’"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14.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媒介理论和实践所信奉的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空间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空间性的视角梳理传播学研究中的思想资源,从文化身份、传播语境、权力结构、媒介技术以及后现代空间等五个方面探讨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找寻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背后的隐喻。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实践面临的是时间压力与空间抵抗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能否保持对空间的想象力将成为深刻地把握当前各种媒介现象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孙桂杰 《今传媒》2022,30(2):116-119
作为后现代空间形态的智能媒介空间,它不同于其他的媒介空间的单一介质性,是由各种不相干的异质的媒介组成的"超媒介"形态,它集合了人类传播活动几乎所有的元素,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以及对时空的再造性。它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与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虚拟现实,同时也搭建了一个独特的人际交流平台。它以关系和连接为导向,对各种空间进行重组或者对自身进行重组,这种空间的不同组合共同构建了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不以地缘关系作为主导,而是一个由不同关系流动生成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该论坛主题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而人际传播研究却受到冷落。事实上,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础。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都表明,“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施拉姆也说,“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雁 《现代传播》2015,(3):160-161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空间转向"的理论与现实同步展开,城市公共大屏幕凭借其大尺度、大规模的空间制造标识着都市力量的象征。正如传播学者S.Mc Quire所言:"电子屏幕迁移到外在城市景观已成为当代都市化的最明显趋势。"城市大屏幕作为实实在在的空间景象,既构成了城市人群的现实视野,又是营造一定空间氛围和空间情感、具有虚幻象征意义的空间符号。同时,它又是由屏幕延伸的物质空间(客观/物理的空间)、公共交往的社会空间(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