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能造成公众身体损害,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在国际上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防治疫情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消除误解,力争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疫情防治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成功经验方面,首先,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疫情防范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甚至亲力亲为;其次,以疫情暴发为契机,调整外宣工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赢得舆论话语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争取国际社会力量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而在教训方面,首先在重大疫情发生后,外宣部门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其次,重大疫情时期,对外传播的一些做法尚有待商榷;再次,重大疫情的对外传播,缺乏代表性的公共人物。此外,重大疫情的对外传播需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并且注意细节。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国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国内外技术、政治、经济、舆论环境均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和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两次重要会议精神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梦”传播、国家形象、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等成为这一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所涵盖的重要主题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渐成体系的过程。本文拟从对外传播理论、对外传播实务和对外传播史3个方面对30年的对外传播学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色,即便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社会中,对外传播的宗旨依然是要传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面对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国际社会中的种种差异,要真实客观地介绍我们的国家。通过提高完善对外传播技巧,缩小相互的距离,求同存异。[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播是价值传播 我们对外传播,要传播什么?我们有没有做一番思考,并形成自己国家的文化战略?如果我们一说到文化对外传播,就开始制定预算,开始收购海外媒体,扩大报刊版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可能欲速而不达,功利性或物质性太强,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会使人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7.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在对外传播领域召开的权威和高端理论研讨会。为了配合此次研讨会,本期《对外传播》围绕研讨会主题“中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特别组织了一批专稿,之后本刊还将陆续选登研讨会的相关论文。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3,(9):21-22
8月12日,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召开前夕,中国外文局局长、大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周明伟,就本届研讨会相关内容接受了采访。主题和内容设置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谈到本届大会在主题和内容设置上的考虑时,周明伟说,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半年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1,(4):F0002-F0002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将于2011年召开。 第二届研讨会在秉承上届会议宗旨的基础上,着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中国对外战略的新任务,研究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汇集两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成果,探讨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和应用性问题,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共同的人文精神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目标。然而,当下构建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话语却面临百年变局下的新语境,即全球保守封闭主义思潮到来的人文交流中断,国际政治动荡造成的时代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伦理迷失以及全球人文格局的改变。对外传播人文共同体既需要重构公共外交,赢得国际精英认同,也需要重新梳理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对外文化服务价值,并在传播策略上注重情感传播,促进人文共同体成员之间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中国经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之下对外传播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对外传播阵营中,新媒体传播开始具有更为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在对外传播研究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一、聚焦新形态:从顶层设计到微传播载体2014年,以4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移动互联网推进到一个更为快速的时代。这些新的变化都为新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舜 《对外大传播》2006,(10):53-55
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举办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法建交以来最大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大手笔。中国政府近年来与其他国家互办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年,有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韩文化年。这些文化年的举办,有效地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国际上舆论弱势的状况。无疑,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既符合我国传播现状,又符合我国对外传播的基本政策,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传播方式,拓展并创新了对外传播的领域,增强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是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中文电视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主要是第一代华人移民,还没有从整体上特别关注第二代受众。从长远计,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应该在目标和策略上都重视对华裔第二代的传播。例如,美国华人移民人数在2000年的时候将近300万人(包括45万混血儿),其中,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外新闻传播在原来非常薄弱的基础上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旗帜。怎样把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向世界传播,释放出强大的亲和力和文化感染力?这是我对外传播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中国对外传播研究者对于这些深刻变化的高度关注和系统思考充分体现在对外传播研究成果之中。纵观2012年的中国对外传播研究可以发现,在对外传播技术背景方面,从传播技术范式转移到微博外交兴起均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对外传播的国家导向方面,国家重点在于统筹两个大局和创新传播机制;在对外传播的核心主题方面,主要侧重透视国家形象的他塑、自塑困境,以国家形象研究、外交传播研究、军事对外传播研究、边疆对外传播研究、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等为重点,确立立体的对外传播研究架构;在对外传播的媒介形态方面,注重建构多元传播主体,准确传递中国影像;在对外传播理论维度,则注重贯通历史现实,重视实践前沿的发展。未来,中国对外传播研究者还将不断进行深入、系统的对外传播研究,以满足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科学、创新的对外传播理论的迫切需求,并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支持。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亟待从多层面增强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和外事翻译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聚焦翻译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创新国际传播策略、提升翻译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阐述,提出对外传播需持续发力,文化翻译须重视共情性,政治话语翻译当体现严谨性,提升翻译能力要把好语言关,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外传播中,共情能促进政治异质群体间的理解和沟通。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内容流于拼凑、工具传统单向、平台噪音过多等不足,这不利于中国对外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之间共情的产生与传播。人工智能依托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等基础条件,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契机。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对外传播机构应深度审视智能技术与共情传播的适用性与匹配度,努力通过“以情动情”来实现范式创新。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外传播要善用算法推荐系统以加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度,借力人机交互传播提升受众的情绪加工效果,更要通过沉浸性内容抵抗平台的高噪音感染。总的来说,在共情传播中,传播者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就越能与受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并以此增强其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相互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