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传坤 《科教文汇》2014,(18):227-228
清少纳言在随笔作品《枕草子》中通过一系列的“年中行事”诠释了日本平安王朝的传统审美意识,我们根据“年中行事”的一些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清少纳言对季节的重视程度与审美取向。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并没有被平安王朝传统的审美意识的条框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审美理念的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挖掘“美”,进而将这些所谓的“美”充分融入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2.
清少纳言在随笔作品《枕草子》中通过一系列的"年中行事"诠释了日本平安王朝的传统审美意识,我们根据"年中行事"的一些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清少纳言对季节的重视程度与审美取向。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并没有被平安王朝传统的审美意识的条框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审美理念的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挖掘"美",进而将这些所谓的"美"充分融入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清少纳言所著的随笔集《枕草子》,大约成书于公元1000年。在《枕草子》的日记回想部分中,清少纳言运用诸多笔墨描绘了平安宫廷,为后世研究平安宫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少纳言家学渊源,汉学功底深厚,入宫教授藤原定子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是藤原氏家族的期盼,也是自己的初衷。本稿通过解读《枕草子》中的两个段落,发现日本平安宫廷的一个特点,即是崇尚中国古典文学注重机智应答。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是延续了奈良时代重视唐朝文化的传统,其二是"摄关政治"制度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4.
石玉红 《科教文汇》2013,(23):66-6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生动,夸张得体,用字精炼,又立意新颖,构思精妙,风格隽永。虽是命题之作,却能融进生活感受,哲理见解字字含情,句句切意,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古诗的"赋得体"中堪称绝唱,因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5.
张琳瑜  习海宇 《科教文汇》2010,(11):139-140
关联理论翻译观提出"最佳关联"的概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林译和袁译)为语料研究对象,从关联视角分析比较,进行翻译评价。  相似文献   

6.
李淑琴 《知识窗》2011,(6X):48-48
<正>《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首诗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草》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吴嘉平 《科教文汇》2012,(26):70-70,77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著名的"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爵士时代"美国年轻一代"美国梦"的破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是现代叙述艺术的经典之作。本文探讨作品的叙事特色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座建于1778年乔治王朝时期的石头房子.在这个房子里.曾经出过三位著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被翻印无数次.受到无数人追捧。很多人都是抱着膜拜的心理来参观的.这座石头房子就是勃朗特故居博物馆。在这里.勃朗特三姐妹写出了最著名的传世文学作品.分别是夏洛蒂的《简爱》(1847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1847年)和安妮的《女房客》(1848午),石头房子见证了这三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国俗词语"负载厚重的民族文化,是语际翻译中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含有大量的"国俗词语"英译例子,很具典型性。本文就林氏作品中"国俗词语"及其英译做了统计分析,总结出林氏的总体翻译策略,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动画作品充斥着少儿的课余生活。动画作品对少儿的价值观、言行、心理、思维、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在中国动画黄金时期,在设计伦理方面完全"干净纯粹"。然而,不少动画作品如《铁扇公主》、《宝莲灯》、《蜡笔小新》等,在艺术设计、剧本内容或者商业运作方面,却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或多或少地背离了动画艺术设计的伦理。  相似文献   

11.
李俊国 《科教文汇》2011,(22):86-87
冯班(1602—1671),清初"虞山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拜钱谦益为师。论诗反严羽"妙悟"说,主张"诗以道性情",温柔敦厚、比兴美刺、隐秀之词、婉雅沉丽风格。著诗集《钝吟集》等,诗、论云行景从、鸾凤齐飞、惠兰联茂。钱谦益称其诗"沉酣六代,出入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相似文献   

12.
渠春华 《科教文汇》2011,(26):170-171
幼儿绘画形式之美多表现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传达的则是心中的情感和语意,即所谓"诗情画意"。诗(对儿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与画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诗和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我将绘画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袁盛财 《科教文汇》2011,(17):72-72
论文探讨了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美学意蕴表现为从悲哀中体现出壮美"物哀"之美以及浓厚的虚无意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郭凌云 《科教文汇》2011,(32):46-48
《金瓶梅》是在明末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其文本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之前女性描写的理想化虚幻化的特点,附着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个性张扬,展现了女子在错乱萌动的社会中张扬的性别意识与最终不幸的命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在两性关系及同性关系上的张扬与解放,肯定了女性的力量,较合理地还原了女性本真的意义,包含了对女性困境的思考。《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审美习惯,实现了具有突破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马小娟 《科教文汇》2012,(13):97-98
稼轩词《青玉案·元夕》最成功之处在于该词的上下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节奏使"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成为绝唱,这对当今的叙事类流行歌曲的歌词写作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叙事节奏对歌曲高潮的促进作用,可以为非文学类高职高专学生(音乐专业)的"歌词写作"课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褚智慧 《科教文汇》2012,(17):92-93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长恨歌》本身内容丰富,大家都很熟悉,对学生来说又不是很复杂,所以我就把诗歌内容的讲解放在一边,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18.
“金奏”探     
佘红英 《科教文汇》2011,(17):165-166
在周代的乐器分类中,"金"乃"八音"之首。"金"主要是指钟类乐器,"金奏"当是指敲击钟、镈乐器以奏乐。"金奏"是至礼备乐,一般场合是不能随便演奏的,它在中国古代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与鼎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金奏"乃周代的礼乐重器,在周代的音乐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在已有的文献资料和音乐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周代"金奏"的乐器种类与组合、形制演变、音乐性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进一步了解周代的用乐制度。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叶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派之后,实学蔚为一时风潮。在改造、发挥朱熹理学"数乃是分界限处"以及总结、融会易学象数和义理两大解释传统等基础上,我国清代学者安清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矩",以之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出发点,并贯融于其数学、天文和乐律的研究之中。文章首次对安清翘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发掘了"矩"的实证、数学化以及机发论的特征,认为"矩"的世界观是从"理实交融"到"理数合一"的自觉跨越,相应的"絜矩"的方法论是对传统"格物"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