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一、如何理解“语文”?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影响学生灵魂最大的也应该是语文教师,一个学生长大回忆最多的也是语文教师给他带来的影响,这是说语文的重要性。这一点,从学生到教师,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识到,不太重视,将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  相似文献   

2.
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披露网络后,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火切,网民更是发出一片呵斥声,有的说此举违背《宪法》、《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现行法律精神,有的说此为是在搞学科歧视,更有甚者说是“数典忘祖”、不爱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如此等等;而当事高校在回应中则辩称:不考语文是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与其他学科一样,“应试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教师教语文,不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十几年下来,多数学生不具备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素质。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应试”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当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改革语文统编教材,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语文课程新体系;改革语文课堂结构,探求…  相似文献   

4.
闫瑷 《甘肃教育》2007,(10S):24-25
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诸如此类的一些说法:“语文考试考前觉得什么都懂,考场上什么都不知道……”“语文考试复习不复习都一样,都能考八九十分……”有的语文教师也这样说:“其他学科通过复习,成绩提高幅度大,语文课实在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上海有好几所高校自主招生,决定不用再考语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他们随后解释说:一是英语可以方便找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来学科上的发展;二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然而减负难道就只减中文么?而“考语文”与“找资料”分明不矛盾嘛,何况谷歌的研究部主任诺维格都说了,不出十年,网络搜索会自动将所有检索到的不同文种的文献译为中文。看来,  相似文献   

6.
无为而学就是不为应试而学,即没有功利目的。语文有别于其它的学科,它既是学科又是工具。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即使不考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刻在使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看书、读报,语文无处不在。但拿到课堂上来,我们就会时时考虑如何考,考哪些,一切着眼点在考出好成绩,而忽略了它的应用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6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记者发现,6所高校中,有4所不是理科生不考语文,就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于我我的高考语文考了148分,学弟学妹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似乎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都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习题,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白岭 《教师博览》2010,(5):14-15
据《新闻晚报》报道,2010年1月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6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记者发现,6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学就是不为应试而学,即没有功利目的。语文有别于其它的学科,它既是学科又是工具。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即使不考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刺在使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看书、读报,语文无处不在。但拿到课堂上来,我们就会时时考虑如何考,考哪些,一切着眼点在考出好成绩,而忽略了它的应用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三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年,对师生而言,这一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从笔者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这一年师生往往是呕心沥血,挑灯夜战,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这和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无边无沿,内容包罗万象,故而经常出现教考分离的现象,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试题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经常是两张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相似文献   

12.
缘起:对语文教学现实的忧虑语文是小学的第一大学科,课时最多、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广,而且教语文的教师最多,研究语文的人员最多。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的口号也最多,流派也最多。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出“生活化语文”?这是基于我们对语文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四无”教学充斥着我们的教学生活,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严重缺失。1.无用——目标脱离生活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系统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觉就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只有语文课上学的才是语文,在生活中用不上语文。所以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儿童完全不能把校外获得的经验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所学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浦家齐 《上海教育》2013,(13):51-51
今年的本科自主招生,因为限制了笔试科目,对理科考生就自然地剔除了化学考试。这使得一些人忧心忡忡起来,因为报考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已经够少了,一旦不考化学,中学生岂不更加不重视化学了!今年开始规定了自主招生笔试科目不超过两门,但是复旦大学仍然坚持荟萃了十门课程的"千分考"。至于为什么坚持要考十门,曾经的解释是,复旦大学要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招偏才、怪才。前些年上海有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也曾引起过类似的担忧:语文课又一次被牺牲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语文也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语文看成一门德育学科。想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水平,如此,才能够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语文也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语文看成一门德育学科。想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水平,如此,才能够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调色盘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目前,农村高中生大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把语文与生活及自身的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语文课也往往局限在课堂里、课本上。实际上,语文是情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美的综合反映,语文课不是课堂“小语文”,而是生活“大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学科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语文不是“学科”。于是一些“语文专家”不高兴了:这分明是恶意贬低语文教育,“这是视数十万语文教师如无物。”“学科”是什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学科怎样?“语文”不是学科又将如何?语文是不是学科的问题是一个直接涉及到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讨论这个问题,本期我们摘选了一些有关的材料,供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单纯的语言知识可以教、可以考,但精神修养、审美情趣可以教、可以考吗?   语文课的问题就在于只剩下了“教”和“考”,只是有的重考轻教,有的重教轻考,相比之下后者已是进步了,结果是越教学生的兴趣越少,越考学生的语文素养越差。为了学生,也为了语文,我们需要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并不难,但重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要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去尝试。 一、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务实与务虚的问题。考试成绩好,当然会皆大欢喜,这是实实在在可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的语文教育处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存的两难境地。虽然与其他主要学科有相同之处,但语文这一母语学科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又可以使我们很有信心地同时挑战这对立而统一的两种教育。根据中学语文浅教深考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深学浅考的应对策略,这或许也正是笔者对当今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另一种解读与诠释。反题:浅教深考现在我们基层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老师教学生教得浅,考学生却考得深。教的是一般知识,考的是特殊知识,不考学生懂的会的,单考学生不懂的不会的。造成这种微妙的语文教学心理的原因非常复杂。或许是…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平时重视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像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知识之问有明显的阶段性。小学学习修辞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中学亦学,而大学亦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