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大都有着明确的线索,对散文线索的认识是散义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关于朱自清《背影》一文的线索,目前通行的说法是:“背影”是散文的明线,“父子情深”是散文的暗线。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妥当之处,想在此一呈孤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有些同学认为:“爬上去”错了,应该是“爬上来。”也有些同学认为:没错,应该是“爬上去。”那么,究竟是“爬上来”,还是“爬上去”呢? 认为错了的同学提出:“下去”和“上来”是一对相反的趋向动词,既然前面是“(跳)下去,”后面就应该是“(爬)上来。”  相似文献   

3.
辜秋菊 《职教论坛》2003,(20):42-42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大力提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模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同学面对作文,一如既往地陷入困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更有效地提高作文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在个环节:一、感悟生活是前提创新必先感悟。所谓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的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课文中有不少这样的范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通过捕蛇者的遭遇,写出了他对“苛政猛于虎”的感悟;茅盾在《白扬礼赞》中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伟岸正直…  相似文献   

4.
我能说服他     
这是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手势表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当判断到“一个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时,有一小半同学表示“√”)为了弄清原因,我让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学站起来,并请其中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加以说明。师:下面请你说明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生1:因为我们在求一个容器的容积时,往往用它的长乘宽乘高,而长乘宽乘高得到的正好是它的体积,所以我认为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持“正确”观点的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正当我想告诉他们,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时,许多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举…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有些教师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对《课程标准》“注重体验”理解片面,曲解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因而,有的教师课堂上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迎合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这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独特感受”是大相径庭的。案例1:据某地调查,反映某班有七成的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而且“形象不够潇洒”。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朴实而浓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7.
文题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一文结尾处的一句话 ,对它的注意是在乡下听了一节现代文阅读课而引发的。文章叫《父亲的爱》,是学《背影》后所设计的课外拓展阅读。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情节 :小时候因为嘴谗偷了供销社的几粒糖果 ,父亲发现后不仅让“我”如数送回 ,向售货员叔叔认错 ,还逼着“我”去干给供销社装卸货物这种与“我”体能和年龄不相称的重活来惩罚“我”。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这一内容时 ,学生们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大部分同学认为父亲让“我”把偷得的糖果送回并向售货员认错的做法是对的 ,但不赞成逼…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  相似文献   

9.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纠正或者说确定一种说法,改变一种视角。历来都说“批改作文”或者“作文批改”,我觉得有必要在“作文”和“批改”之间强调“学生”一词。“批改作文”或“作文批改”是一种只见文本或者说以文为本的视角。而“批改学生作文”是既见文本,更见作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父爱”一直是《背影》一文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背影》的父爱,可从审美距离和作者的情感历程两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用意。  相似文献   

11.
很多新材料作文都关注社会现实,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接地气”。例如广州2014年“一模”作文题——对涂鸦校服的看法。广州调研考试作文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还有2013年全国卷作文题的同学关系和江西卷的“中学生有三怕”,都有这种“接地气”的特点。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题目往往被“吐槽”,被认为题目立意于“贴近学生”却“不好写”,难出优秀作文等等。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我布置学生写话题作文“感悟亲情”。我先把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相似文献   

13.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教育报刊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说法: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同智力因素有关,更重要的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认为“转化差生仅仅强调发展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还要从培养非智力因素上去着手。”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均见《山西教育》1991年第1、2期《差生的转化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说法,时下不仅相当普遍,而且大有扩展之势。从一些文章看,已经由学生扩展到教师和校长身上了。据我所知,“培养非智力因素”原是对青少年学生说的,是  相似文献   

15.
1.突出特点 ,抓住关键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宁鸿彬老师讲《背影》 ,紧紧围绕“背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1)课文几次写“背影”?(学生回答 :四次。)(2)四次写“背影” ,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回答 :两个。)(3)四次写“背影” ,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 :两次实写两次虚写 ,实写一详一略。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找背影 ,现背影。)(4)为什么详写第二次“背影”?(学生回答 :详写这段“背影” ,表现父爱。)(5)“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学生回答 :父亲年高 ,体胖 ,…  相似文献   

16.
【引言】用《背影》上公开课的很多,教案也很多,但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人多,反而体现它的难度。怎样突破?我根据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平时对学生周记和习作的批改得出: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每个个体应该都对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虽然《背影》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个个都是指向文本的,充分体现了作为语文课的语文性本质特征,但要么失之于过分简单,如“研讨与练习一”中的三个小问题,把学生很容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90):31-32
<正>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名篇《窗》,尝试"浅"文"深"学,课堂上呈现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与生活、与自己内心之间多维、立体、精妙的对话:师:刚才有同学认为,那个"不靠窗的病人"生来就是一个"见死不救"的恶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何依据?生1:不是。从文中他们"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看出他是善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宝典》、《考场作文大全》来“临时抱佛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指导学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呢?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作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背影》中的“买桔图”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第六自然段描绘的一幅“买桔图”,叙写父子离别之情,尤其感人至深。这个片断,紧扣题目,两次正面“写背影”,与开头的“点背影”、结尾的“忆背影”遥相呼应,是刻划父子情的重点段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这个重点段落呢?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事件,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这一段以背影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四个层次(一是交代看  相似文献   

20.
俞萍波同学问:我们在学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指的是美国发表的白皮书,有的同学却认为指的是司徒雷登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因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粗看上去是讲美国国务院选择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很适宜,所以也就很容易误认为“美国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