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为内容的"五个重庆"建设,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人文重庆、文明重庆建设,不仅体现了在尊重重庆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前提下的创造性,在现实中使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城市在外貌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快速变迁,而且从理论上讲,也为现代城市的美学形象塑造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思考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其借鉴意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有:更加尊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多元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及更加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转型:从"学校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文化统一"向"多元交叉"转变、从"注重传统"向"强调创新"转变及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为此,我们从树立理念、提高热情、重视社团建设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在战时文化体制的激励下,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2]。《山下》通过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林姑娘"在给下江人做工前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折射出下江人到重庆避难对本地人心灵上造成的文化冲击。下江人的到来,显现出战时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冲突。陪都文化主流化是一个过程,是来自不同区域文化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的瓶颈。本文从"双师素质"教师内涵入手,分析重庆正大软件学院"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从实践层面提出了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和管理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5.
行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民政职业教育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兴,并为之培养输出了大量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民政事业的新发展,民政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民政职业教育将"为何发展"、"怎么发展"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其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民政行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着眼于民政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的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渝中区乃重庆"母城",历史积淀深厚,属文物大区,应按照胡锦涛关于重庆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诸原则,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倾力打造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建成重庆最大、最有特色的博物馆群,争取地下考古有新的突破,把宝贵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渝中区建成重庆"记忆之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教材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十分重要。把这个内容讲出效果来,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建设新高潮的时代背景,在"新"、"深"、"活"上下功夫,让新知识吸引学生、用深度讲解打下思想烙印、用鲜活的语言和事例使学生感兴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受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晓薇  刘冬 《考试周刊》2010,(53):253-254
本文分析了当前电网企业文化的个性与特点,阐述了建设统一的电网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并探讨了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之下,电网企业内部各单位如何进行"特色"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新的精神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不仅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主体的教育文化过程等方面的协同性出发,思考和探索公民教育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和深化,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创造出多种有效举措,推动了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表明,要突破传统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分割”体制障碍,应在统筹城乡的基础上采取一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路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投入主体和服务机制的创新,实现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唱读讲传"活动是重庆市委为"提振重庆精气神"而策划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大文化活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角度,探讨了"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5.
大连城市文化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它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大连城市文化的优势和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想从城市文化的层面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并进一步探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活力的当代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式的城市文化,以期这种城市文化能够有助于当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它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大连城市文化的优势和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想从城市文化的层面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并进一步探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活力的当代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式的城市文化,以期这种城市文化能够有助于当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网婚"     
"网婚"正在危及现实婚姻的稳定,对传统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冲击,也向我国现行立法提出了挑战."网婚"成为网络时代公民道德与法制建设面临的一个新动向,一种值得探讨的当代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孙鹤 《丹东师专学报》2011,(1):147-156,F0003
城市是人类人化自然和自身的产物。以文化为形式,表现人类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本质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表现为城市共同需要对象化过程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思维活跃状态。城市精神的活力以文化制度为载体。主要通过城市特色、社会氛围、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培育城市精神是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关键是实现文化制度建设与城市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城市社会问题不断滋生。如何在城市精神培育中运用城市精神解读国家意志、城市行政意志、市民意志、城市历史和境界,事关城市的科学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和谐文化的科学构建。本文就城市精神培育问题,以真善美为聚焦点。对城市与文化、文化制度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中的重要文化制度区域进行了文化角度的探讨.分析了城市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精神科学培育的原则和研究视点。  相似文献   

19.
刘建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65-67,71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18世纪的河南开封为背景,对清代中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习作了详细的描绘。借助小说中对"质当"、"滚算"等经济行为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解读清代中叶的市民经济活动,并管窥其中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在生源结构、民族结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工作面临着较为繁重的任务,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成效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规划和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