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纵观近30年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既有从横向上分析诗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交游等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又有从诗歌传统继承的角度纵向梳理吴嘉纪诗歌的主题和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艺术手法运用上的亮点。针对吴嘉纪诗集《陋轩诗》的不同版本,研究者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近30年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规模,但还是有突破旧有程式、深入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耶律楚材诗歌研究的欠缺,从楚材的历史定位入手,进而全面考察其诗学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终揭示其诗歌的特质所在。耶律楚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着特殊经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倡形式与内容并重,不拘门限、多元继承。诗歌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以及民族观和战争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自然灵活的诗歌语言,高洁素朴的意象群落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耶律楚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糅合状态,反映在诗歌里,就表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交融的独特性质。其诗歌的特点对元代文坛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举世瞩目的诗歌作品,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一种永恒的主题,这种永恒包括爱情、道德以及诗歌三个方面。本文对斯宾塞诗歌中的创作主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斯宾塞诗歌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孔孚诗歌求隐求纯求简求淡,他主张要真实地写出自已的情感体验必须诗歌语言的深层变革,首先要进行语言的去蔽,追求语言的陌生化,反抗语言的固定性和机械化;同时要用减法,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和典型化,从而造成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D·H·劳伦斯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然而作为诗人的劳伦斯却鲜为评论家所关注。但是通过细读他的诗歌,笔者发现劳伦斯在其大量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思,并且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以贯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劳伦斯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理论入手,对他诗歌中表现出的生态意识进行阐释,挖掘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再次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白诗歌向来以浪漫主义著称,本文通过对李白生活的时代、经历、教育等因素的考证,和对他诗歌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浅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并说明他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意象是其诗歌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如果把嵇康诗歌中那些情态生动、仪态多变的意象进行整合或连缀,便足以向人们重现嵇康当年的玄远气度和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9.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重要的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作为画家、诗人、雕刻家,他的诗歌中互文性特征显著.他诗歌内部及诗歌与绘画间存在共时性互文;诗歌与其他作家的文本有历时性互文.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对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主题及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相似文献   

11.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一,同时也是成就非凡的诗人。他一生写作了三百多首抒情诗和十四行体诗,他的诗歌不仅动人,而且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奥的思想,他的诗歌是他一生心灵的写照。本文将通过分析他的爱情、友谊和有关人生探索的诗歌,试图去理解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同时展现米翁在诗歌领域的高超造诣。  相似文献   

12.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曹丕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在文坛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曹丕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中坚分子和代表诗人。他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概括地说来:第一,他自觉以诗歌为武器配合现实斗争,反映了农民的痛苦斗争,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第二,他有意识地提倡诗歌大众化,促进了诗歌与群众的结合,为探索新诗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雷跃龙,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宰相,在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他始终忠君爱国,矢志复国,洁身自好,保持着自己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他的诗歌是对当时文化专制的一种抗争。其诗歌多采用比兴、象征、顶真等手法,风格含蓄低婉,格调沉郁悲愤,颇具杜甫遗风。对其诗歌的研究,将弥补明王朝滇中历史文人诗歌创作的空白,将对人们全面了解南明史有很大帮助,将对推进整个玉溪历史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冯强 《江汉学术》2011,(3):36-41
在萧开愚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语言本体和语言层次的悖论,前者要求诗歌面对现实时绝对的自足性,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现实对诗歌的的参照和渗透作用.萧开愚的可贵之处是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索,虽然他对汉语性和诗歌形式的强调可能使他在诗坛上曲高和寡,但他对现实的关注也使他写出<破烂的田野>这样的愤怒之作.如果他那里存在...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不仅是唐代的伟大诗人 ,在书法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初唐以来第一个敢于公开否定王羲之的人 ;他的书法创作亦自成一家 ;在诗歌和书法两种不同艺术领域的贯通方面 ,树立了“诗中有笔 ,笔中有诗”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7.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有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的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本文试着以一个比较概况的角度,对艾青的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南迁二友"中,苏轼从柳宗元处体验到了生活的悲剧性,在陶渊明处则得到了超越这种悲剧的方法。陶渊明对于贬谪中的诗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并且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他积极的追随陶渊明,学习他的诗歌技巧,甚至遍和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苏轼之学陶和陶首先是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之变化,二是上述变化引起的对其艺术风格的欣赏之转化。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在表示一种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淳一面的推崇,一种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苏轼和陶诗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骆一禾创作前期的基本精神是对生命的肯定、热爱与赞美,该时期的重要意象是春天。在创作后期中他建构了一个辽远无垠的诗歌世界,该时期的重要意象是麦地,他也得以在当时的诗坛树立起纯血诗人的形象。骆一禾认为诗歌是生命的象征,与生命密不可分。在生活不断吸收和沉淀的过程中,他在诗歌里加入深挚的情感,浓缩出生命的精华——血液中的水,也形成了他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20.
爱伦坡写了很多小说和诗歌。其中大量的作品是关于死亡的。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他的小说中死亡是恐怖、可怕的情节,而在他的诗中对死亡的描写似乎不那么可怕,读来有美丽而忧伤的感觉和体验,有着高度的审美情趣。作者在创作时,根据不同的理论原则,对诗歌和小说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本文从背景、韵律、用词等润饰角度,对爱伦.坡诗歌中死亡美感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