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被认为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造极之作.安史之乱后,中唐诗歌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思想感情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复盛唐气象.本文意在通过对唐代四首颇具代表性的诗歌的比较来更直观地论述“诗到中唐气骨顿衰”.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3.
唐诗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兴趣甚浓。这不仅是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还因为这个三教并重的时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因此,谈到盛唐诗歌,总能给人诸多的话题,让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多的思索。然而,在唐诗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诸多研究总论、作家专论以及现象别论之外,却一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道佛三大文化精神与盛唐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的论著,近读傅绍良先生的《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一书(1999…  相似文献   

4.
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发展并不同步,但唐人小说中拥有大量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进入小说的机率越来越高,小说中诗歌与唐诗发展的风貌愈益相合.唐代诗歌与小说用诗的流程嬗变有着明显的可比性.从"四期说"的角度比对唐诗与小说的用诗,初唐诗坛因中有革,小说用诗低迷.盛唐诗坛呈现鼎盛之态,小说用诗出现俗诗短章.中唐诗人探索求新,小说用诗与唐诗和谐融通;晚唐诗坛出现衰退之象,小说用诗逐渐繁富.  相似文献   

5.
上官婉儿的诗歌代表了初唐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而对于诗歌中的疑难语词也待于进一步考释。  相似文献   

6.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把他和王维、李颀、高适并称,视为盛唐七言古诗的正宗。明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相似文献   

7.
思乡情怀的表达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唐代众多思乡诗歌中,有一批诗歌是从他乡遇乡人的角度入手写思乡之情的。这些诗虽然主题和角度相同,但由于创作主体不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同时大致反映出初盛唐时期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8.
张说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作家,他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歌,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为山水诗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从诗歌形式、诗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山水诗歌向盛唐风格迈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初盛唐诗歌新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文献学的角度,对初盛唐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有关诗歌,或系年,或笺释,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哲时贤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对唐诗的全面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崇盛唐而薄中晚的唐诗观,高棅对元和诗人总的评价不高。然就各人各体而论,元和十大诗人之品级又颇有差异。其中柳宗元五言古诗最受重视,其次为刘禹锡、韩愈、张籍、王建的五七古和绝句;至于孟郊、白居易、贾岛、李贺、元稹诸人之作,则较难入其法眼。探源溯流,高棅此种态度及其选诗标准深受元人杨士弘《唐音》之影响,而南宋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则是杨、高二人元和诗观乃至唐诗观的总源头。高棅在杨士弘之后,将严羽的相关诗论在《唐诗品汇》这一大型选本的选诗实践中予以进一步落实和张扬,遂对整个明代的诗学趋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郑谷,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篇。他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的社会现实及世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沉郁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女性的悲歌--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被称为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它的开放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妇女群体在这一时代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受压迫阶层,唐代妇女仍然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是有所反映的.唐诗中有不少以描写宫女、征人妇、商人妇、农妇、弃妇、歌妓命运为对象的诗篇,充分展示了唐代妇女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在“相逢尽是尘中老”的驿路上创作了大量的驿路诗歌,其数量几乎占《全唐诗》的十分之一,其内容和情感特质也与常态下的诗歌有所不同:羁旅行愁诗中的漂泊感、孤独感、弃置感,思亲念友诗中浓郁的亲情,驿路酬唱的无可奈何,驿路风物的借物写心,驿路别诗则情深意长。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17.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