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头痛,公开教学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教师在习作课上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味索然,久而久之,对习作产生了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由重视人到关注人,命题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习作的兴趣;在评价上,教师要多肯定,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6.
传统习作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干巴巴,怎么也透视不出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蕴及其人文性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原始的生命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表现形式的作文,还小语作文的童趣、形象、情感的本来面目——这应该是学生习作的真谛。寻求作文内容的生活本色,尊重作文构思的个性本色,回归写作语言的自然本色,这是我们探讨的本色作文三个切入点。学生习作要复归本位,返朴归真,让习作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个性是文章的生命。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的时代。现代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学,我们的教育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除了教师讲解,就是学生做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总是在一单元文章教学后,根据单元作文要求训练学生习作,而这种作文练习,又纯粹是为模仿某一写作要求,常有“蜻蜓点水”的感觉,不能尽意。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和自然,写作时哪会有真挚的情感呢?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摒弃陈规和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习作…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28):39-4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总是令人担忧。作文如做人,但很多老师教学时只重外在的"文"本身,"人文分离",忽视学生内在需要和情感的表达,学生兴趣不高,能力提升力度不大。习作教学要能够把"人文"结合起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作文的人格,重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习作的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的习作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包含了学生创作的心血与汗水,只要是学生用心写的习作,教师都要给予赏识与肯定。教师在给学生撰写习作评语时,要做到以生为本,对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表示尊重,对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行关注,用"情感"化评语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2.
习作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习作的简单评价和指导,更是一次以文章为载体的师生良性交流,有时甚至是一次难得的因材施教的机会。所以教师的习作评语不仅要在写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进行人文引导。变理论说教为情感交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变单独作业批示为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  相似文献   

13.
顾建兵 《时代教育》2007,(8Z):103-103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段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让作文成为学生的最爱,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小学开放性作文研究。开放性作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乐于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个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感之于心,发乎于情。作文教学要凸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学生的真切体验,彰显学生的个性认识,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走个性化发展的习作之路,让习作成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习作是衡量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一直以来,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作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一直困扰着师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提倡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因此本文从小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的现状展开分析,从而探讨小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人性化作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倡导学生将作文创作回归生活,返璞归真,创作高质量的人文本质作文。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作文作为其灵魂更需关注人文性,人性化作文教学正好符合了这一需求,并充分体现语文作文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语文作文的人性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方法传统守旧,二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忽视,使  相似文献   

17.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18.
提起写作文,学生害怕,教师也头痛,特别是许多小学生对写作文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看到这些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内心也很是着急。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的习作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充分相结合。从而唤起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兴趣,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习作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长期存在的"习作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君香 《考试周刊》2010,(12):67-67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是一大难题。一学期八篇作文,一周一篇日记。学生一篇篇地写,教师一本本地阅:学生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教师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甚微,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我不断反思.认为不能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习作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而后我大胆实践,在评价学生习作方面勇于改革、创新,采取多元开放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习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小学习作评价应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