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2.
林力 《湖北档案》2002,(3):37-39
1943年到1945年,在欧洲大陆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小小的谍报队伍.他们在任务是搜捕纳粹德国科学家、搜集重要的战略物资、刺探有关德国秘密武器的情报,这就是经常随同美军一起行动的"阿尔索斯"工作队--美国的科学间谍小组,当时他们行动极端机密,只有美军最高领导层的少数人,象国防部长史汀生、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等知道.  相似文献   

3.
1967年1月15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不堪红卫兵的凌辱,被迫出走,和妻子、次女、儿子一起,从黄埔偷渡香港,去了美国,一时成为震惊世界的新闻.国家公安部为此成立专案组,调查处理这一"叛逃"大案.然而,马思聪心地坦荡,他当时在纽约记者招待会上直言不讳地讲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时隔多年,历史对他做出了公正的定论:马思聪并不是叛国投敌分子,而是一个爱国的"叛逃者".  相似文献   

4.
一位北京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正是而立之年,以拼搏世界的勇气和搏杀商海的智商,在人生旅途上步向辉煌.然而,由于求胜心切,决策错误,加上贪欲膨胀,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1000多万人民币在他手掌上潇洒地"飘"过.万般无奈之下,他开始铤而走险,打起了独吞朋友1500万巨资的算盘.最后,策划了一起以50万元雇用杀手,使两个被害人命赴黄泉.这就是发生在2002年的"9·19凶杀大案",为历年来上海刑事案件所罕见.  相似文献   

5.
《传媒》2009,(9)
采访<都市时报>总编辑赵健吾的那天下午,窗外下着雨,赵那温文尔雅的笑容让室内的气氛十分融洽,笑起来眯着眼睛、抽着云南水烟的他告诉记者: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李鸿章".记者甚是疑惑,因为外表儒雅的他看起来只有厚道,无法让人将其与有些"匪气"的李鸿章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作过比较确切的统计,总共是45次.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8.
有位资深记者,也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领导.我几次听他发言,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他都会豁达大度、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 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一个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片子,其中采访了一位水利界老专家.他表示,当年上三门峡是一个错误.他能这样说,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这位当年"看不出清水出库有什么坏处"的老先生主张先建大坝,之后"计划应在总目标下水位慢慢抬高中加以修改调整".现在他已成为中国"水利界泰斗",但这次却失去了前几年在"自述"中的那种诚实和悔意,把自己塑造成了当年反对上三门峡的人,将当年黄万里反对上三门峡水库的事全部隐去,说只有一个主张上低坝的温善章先生.历史真是开了一个像昆德拉的小说<玩笑>那样的"玩笑".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个秃子,这个秘密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可怜的理发师,不敢对任何人讲,心里却又憋得慌.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到屋后山坡上,在一棵梧桐树下挖了一个洞,对着洞里大喊一声:"国王是个秃子!"然后赶紧用土埋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所在的媒体——山东《生活日报》即将迎来创刊10周年庆典。我庆幸自己正在和报社一起经历着十年盘点,可以让我从中领会、感悟自己不曾经历过的更多历程。为普通人写点什么走进2007年的这一刻,我正在经历着一个十年一遇的学习机遇。比如我的同事雍坚刚刚将过去两年内的专栏作品结集成书——《城市特困调查》。两年间,他走街串巷,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城市特困家庭,两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利用报社"承包"给他主持的《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给求助与救助者搭建桥梁。两年多来,这一栏目救助了100多户家庭,成了老百姓心中的温泉,得到了"山东新闻名专栏"这一荣誉的肯定。他给我的经验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强化落实自己的岗位职责是记者成功的关键。这就好比报纸只有把  相似文献   

13.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8):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14.
伊人 《编辑学刊》2008,(3):32-33
读到一篇短文,立意很不错,说的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某大学演讲,有学生问他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巨人",是科学史上的一座山峰.爱因斯坦坦率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站在山顶,你并不高大,反而更加渺小."然后又说,他不久前在阿尔卑斯山的峰顶上,跟一位女士还讲了一句话:"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世上从无巨人,只有站得更高的人!"  相似文献   

15.
赵世良同志去世了.就在我们通电话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他突然地、毫无先兆地离开了我们,实在令人错愕、难过、百感交集. 回想起来自从1963年我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我们已经共事了46年,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又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相似文献   

16.
1970-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被联结在一起,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朱德付京华百年激情万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没有经验,但我们不能丧失激情.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朱德付的身后有一幅报社美编为他做的漫画,漫画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忆靳以师     
最近收到一位和我一起在老《收获》①当过编辑的同志的来信.他说:"我们现在都到了靳以师辞世的年龄了.回想当年和他一起编刊物的日子,真有些感慨万端……"他信中那如丝如泪的感叹号和删节号,牵出了我对靳以师深切的怀念.靳以师的好友巴金先生说过,"靳以是一位勤勤恳恳的作家,又是认真负责的编辑,还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他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巨大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②  相似文献   

19.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崔平顺 《档案》2014,(8):25-27
正马锡五是老区人民所熟悉和爱戴的领导干部、我国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审判的有关民事、刑事案件,大大小小不胜枚举,其最有名的是1943年发生在华池县温台区四乡的"刘巧儿"抗婚案[1]。但孰不知,马锡五在环县审判的苏发云和"卜鞋匠"案,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方,家喻户晓,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青天"。1930年,马锡五在陕甘边区同刘志丹等领导人一起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6月,马锡五任陕甘宁省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