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2.
《乐记》音乐思想的儒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记》是我国汉代的一部音乐论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音乐思想、音乐美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我国音乐思想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探讨和研究《乐记》的音乐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将有重要意义。现存《乐记》的篇幅中,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的本源与本质。《乐记赠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成羽族,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盛者,其声味以杀,其乐心感…  相似文献   

3.
《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发,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性、创造性极强的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音乐欣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必须有高水准的灵敏的耳朵,才能有效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关于音乐的文字,完成练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相似文献   

5.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演奏者个人的修为,修养会对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息"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这一过程少不了要融入"心谱设计"。  相似文献   

6.
1.要“静”。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这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静则思。所以要培养学生上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的道德品质。   2.要“动”。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动作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巧妙的方法。   3.要激发兴趣。为了培植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  相似文献   

7.
音乐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人类生存文化的各个角落。世界、大自然、不同文化进程中的音乐类型带给心灵的感受截然不同,音乐通过声音传递给万物,音乐世界里各种神奇的效用对人的心灵有着不同的化学反应。人心与音乐两者相互作用着,有保护有伤害,来源于心还是来源于音。通过音乐本身的美感进入人心的效用、不同人心性格与音乐审美的态度,美感型音乐对人的保护与噪声音乐对人的伤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发,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性、创造性极强的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音乐欣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它们虽然有各自独立的审美特征,却又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表达,舞蹈是音乐的形象体现。"舞蹈与音乐的"天作之合"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苏文 《教学随笔》2014,(22):176
综观鲁迅的作品,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再现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极多,这些形象在文中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积极的意义。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代言人,通过这类"小人物"形象的口来控诉那个社会,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振其邦人,引起疗救"的思想感情。所以探讨"小人物"这类形象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从能区别精神和物质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了心物感应的问题。在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中,已有人谈及。到陆机的《文赋》,又把心物感应的问题纳入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开宗明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认为,自然之气作用于万物,物之气象又摇荡作家的心灵,由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成为作家创作冲动的始因。在刘勰看来,人心之感于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有心之器的人和物之  相似文献   

13.
文学就是人学。人都是有感情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感情往往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文学作品以形象反映生活,作品的形象总是渗透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又常常是通过以情动人来实现的。因此,有情,便成了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 刘勰是我国南朝齐、梁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关于创作与感情的关系,在刘勰之前,早已经有人论及到了。《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说,人心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认为,"意"指心之发动处;"意之动"则是善恶出现的标志,是发动之心分殊之始,也是本心与天理相融亦分的状态。"意之动"从"心之体"产生而建立在"心之体"上,生发"意之动"的主体意蕴是无善无恶的;"意之动"生于内而发于外,发于外的主体显现出有善有恶的意蕴;而处于内与外之间的主体则呈现主体兼性意蕴。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它通过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的美育作用、音乐与政治、社会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石。 一、音乐的本质在于表达感情 《乐记》一开头就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最终表现形式为听觉的艺术。然而提及听觉,多数人的理解为人耳所听的声音便是听觉,其实这并非完整的艺术听觉。艺术听觉实质包括生理听觉与心理听觉两大方面。生理听觉指的是耳朵对已经发出的声音的进行高、低、长、短、强、弱、明、暗的分辨能力,即对"音"的鉴赏能力,而心理听觉则是指内心对即将发出的声音产生的高、低、长、短、强、弱、明、暗而进行的分辨能力,即对"乐"的感悟能力。作为演奏者和欣赏者,对"音"的感受只需要健康的生理听觉便能完成,而对"乐"的感知则需要良好的心理听觉去领悟。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观点,并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衷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情感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沟通和表达人类的情感与思想,使个体与个体,情感与情感相互融通,相互交流,以达到彼此温暖与关怀的目的。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上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联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关注。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观点。作者明确指出听音乐可以使一切变得和谐,并使人产生恭敬心和柔顺心。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  相似文献   

19.
《礼记·乐记》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理论专著,其内容十分丰富。《乐记》认为音是内在心灵感应于外界事物的产物,随着音的节奏辅之以乐器和舞蹈,就形成了乐;音乐的本质是人心感于物而产生的情感的表达;音乐有形象性、抒情性、互动性等特征;其价值包括:乐是古代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础;既能反映社会,又能积极地干预社会;是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工具;是调制内外和谐的标准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哀音     
<正>你曾经在寂静的夜晚,倾听过江湖艺人演奏的琴声吗?我虽不是个生来感情脆弱的人,但每每听到那种哀声,总是泪流涔涔。我虽然不知道原因何在,但听到那样的哀音,我便回肠九转。古人说,所有美妙的音乐,都使听者感到悲戚。确实如此。小提琴的呜咽,笛声的哀怨,琵琶声的萧凉,总会唤起我心中的哀思。哭泣可以减轻痛苦,哀乐比泪水更能安慰人心。呜呼,我本东西南北人。我曾经夜泊于赤马关外,和着潮声而慷慨悲歌;我曾经客旅于越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