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的,悲的衬悲的。如:  相似文献   

2.
衬托,即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特意用与之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古人曾称之为“取影”,意思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影子来显示事物本身。 衬托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做本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做衬体。衬体是为本体服务的。由于衬体与本体的关系不同,衬托又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1、正衬,亦称旁衬——衬体与本体的思想感情、色彩、气氛、情调,是相一致的。即好的衬好的,坏的衬坏的,喜的衬喜,悲的衬悲的。如: 滦河水质胜过京沪 天津居民待品甘泉  相似文献   

3.
衬笔,衬托之笔也。写某事物,不直写某事物,而从该事物的衬托面多下笔墨,反而使该事物更加突出,更加感人,更加易于被人接受。画家罗工柳曾画过一幅井冈红旗的油画,整个画布都涂满了翠绿的油彩,只有中间部位,一抹鲜红,而那红旗更显突出。衬笔,主要是用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衬托客观事物。文学作品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新闻作品同样可以把它拿来,为己所用。高鹗著《老残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是描写白妞说书的:  相似文献   

4.
执著·执着“执著”和“执着”这两种写法都有人用,哪种写法是对的呢?就“著”是“着”(zhuó)的异体字这方面来说,用“执着”也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人们还是多用“执著”,因为这样更合适,为什么呢?“执著”原本是个佛教名词。佛教分为大乘、二乘两派:大乘是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二乘是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解脱、执著这两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白居易在《传法堂碑》中说过:“凡夫无明,二乘执著。”后来,执著这个词广泛用于指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脱,表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也指固执或拘泥。现…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揭示了词美的一种奥秘:“词之妙全在衬跌。”衬跌是词作的一种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章法上的一“衬”一“跌”。“衬”在前,在“衬”的结构部分列举相关联的多种事物,作形象积累,当积累起来的印象在读者的心理上逐渐形成情景的强势时,陡然一“跌”,推出另一个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结果。这种章法能使词产生浓烈的幽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由于衬跌在词作中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便被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广泛采用。我们先看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则幽默小品的内容:“台风:12级/大风:8级/和风:4…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对比方法,是实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极短的语句之中,运用内容、形式的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形象、思想、感情的特点。这里要强调的是,用“极短”的语句,就是在一两句之中突出对比。这种语言对比的方法,有很好的怍用。 一、对比之中出哲理 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就是运用这种对比语言表达的。“祸”的身边就是“福”;“祸”的脚下就是“祸”。他把“福”和“祸”的这种互相依存、包含、变化的复  相似文献   

7.
有的通讯员,稿件上经常出现“他(她)们”的字样。这种写法显然不合语法。“他”代表男性的人,“她”代表女性的人,“它”代表事物。不止一个人的时候,都是男性的用“他们”(“们”表示多数);都是女  相似文献   

8.
俗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人们通过对比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写作时运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放在一起,进行两相比衬来说明事情的实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或深刻的启示。修辞学上对比修辞手法也叫做对照。把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用到新闻写作上,更有其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某些事实具有的新闻价值,往往要通过对比才能表达出来。此外,就一个新闻事实本身来说,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必须从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人采用“以轻运重,趣里藏真”的手法,打破新闻导语的常规写法,很受读者的欢迎。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截取新闻情节链条上的某个具体环节,从轻处、巧处、有趣处入手,使新闻导语生动活泼,引人爱看。这种写法,好处之一是容易写得轻松  相似文献   

10.
消息的写作,可以用表现,也可以用陈述。而用表现的手法,往往能赢得更多的读者。表现与陈述两概念的区别在那里呢? 陈述,是有条有理的叙述,只是为了把事实说得清楚、明白;而表现,则是再现所要报道的事实,表示出事物本身的某种意义。两种手法显然会有两种效果:前者写法较平直、呆板,不易显示事物的思想性;后者写法较生动,形象,易手显示事物的思想性。笔者在读报中,感到一些表现力较强的消息,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动作性强。人们也许还记得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村农民陈福权残酷虐待老母的报道。据悉记者在写陈被依法逮捕时,曾写了两个导语进行比较。第一个导语写的是:昨天,由朝阳区十八里店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作用是多方面的。细分析起来,就其“实效”,可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可知性。新闻报道涉及的人物、事物、问题、现象,刊登出来,读者能够有一种“知道了”的收获。这种“知道了”,实质上是一种满足。 其二:可读性。新闻报道写得很有“特色”,认真品读,其哲理,其意境,其细节,其趣味引人之处甚多。这种“特色”,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需要。 其三:可鉴性。新闻报道介绍的人物、事物、其参考价值超出了自身范围,能使读者产生借鉴的联  相似文献   

12.
由于“象征”与“借喻”和“借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一些同志认为它不能算作一种独立的辞格。其实,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象征”修辞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新闻标题制作中更有概事达意的特殊作用,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是一种独立的辞格。 象征辞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用具有某种特征的或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托义予物,以物征义,或把新闻的主题思想,或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某一抽象概念暗示给读者。这种修辞格最明显的特色是意蕴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看,这种修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句  相似文献   

13.
所谓背景,原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衬托演员的演出活动;又指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将它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指的是衬托报道主体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有的西方新闻学把新闻中的背景,也叫“衬托性叙述”。一般地说,这种新闻背景是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所以,在许多稿件中,它是构成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常常忽视新闻背景,不使用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因此,有的新闻写得单薄、肤浅,不能突出报道的中心思想,又缺少说服力。有的新闻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读者不明白报道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而还会产生种种疑团。为此,新华社曾向记者发出《新闻要  相似文献   

14.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文学双月刊是我省文艺百花园里盛开的又一支有特色的鲜花。它象湖区常有的白荷花在层迭的翠叶衬托下,银装素裹,晶莹夺目,为芙蓉国增添丁异彩。说它有特色,主要是内容上的与众不同。古体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宋词,自不待说,既使在今天,不论是一般知识份子和略有文化的人,仍喜欢用这一形式来抒发情感,描写风物,就在我们庆祝节日的墙报特刊上,也经常有“七  相似文献   

16.
(一)按时间或事物发展顺序结构法 这种通讯精品的结构,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或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层次,亦即把时间发展的先后、情节展开的过程或作者对事物认识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作为表现事物、安排全文的线索,按其自然的发展过程依次写下来。这种方法也叫单线条结构法。采取这种写法的作品,大都是所报道的事实线条比较清楚,情节发展的脉络比较单纯,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这种写法的特点,显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貌,有条不紊,一目了然,不致于出现松散、  相似文献   

17.
节省文字、炼字、炼句,删掉一切不必要的字、句、段,把水分挤出去,使新闻变得扎实、精采。首先是导语,当代导语的写法和过去已经不大一样,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讲究导语必须有新闻五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必须一个不少地写在导语里。这种写法一时被奉为金科玉律,成为导语的写作模式。这种5个“W”一应俱全的导语,被西方记者称为“晒衣绳式的导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写法有了变化。他们把导语简化,选择新闻五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一般是  相似文献   

18.
《今年冬贮“无新闻”》载1991年12月9日河南日报,当时新闻的主体事件“冬贮”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为什么还要报道呢? 这里的妙谛就在“无新闻”一词的巧用。既然冬贮已经过去,既然已经没什么新闻,记者干嘛又写这么一大篇?这种反常的举动紧紧地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非探个究竟不可。古谚曰:“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将噬者爪缩,将文者且朴。”从艺术特色说“无新闻”的题目也是一种“欲擒故纵”、“为了一跃而后退”的写法。当然,这种写法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独创。早在本世纪二十年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价值定义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含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研究一下“价值”的含义。何为“价值”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新闻价值所借用的“价值”概念显然是指后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如果用哲学术语来表达的话,则是“客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履行的功能或作用”。客体的这种  相似文献   

20.
化静为动,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可以使形象生动,意境深邃,这是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技巧。原《人民日报》记者、曾被丁玲誉为“非常会写文章的作家”白夜同志,在他的散文特写集《掠影》中(198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就多有这种艺术手法,很值得体味借鉴。且看《大刀张世家》这篇文章对王大珍表演脚打弹弓的一段描绘:“她的下巴伏贴在一个桌子高的软垫上,软垫四周伸出了粉红的荷花瓣儿,下衬碧绿的荷叶。她仿佛荷花当中的一只蜻蜓,两只手平平伸展,仿佛两只翘膀。”(《掠影》85页)软垫四周的荷花、荷叶仅是一种图案,然而,作者却予以“伸出”、“下衬”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平面的事物获得了运动感和立体感。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似乎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