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美的人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①艺,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有志于道,根据在德,依托于仁,游心于六艺。”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只是历史河流中的沧海一粟,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的秘诀是什么?在文明之轴心时代,孔子提出了一套合乎本体生命需要的原则,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字指引着个体应该具备"道、德、仁、艺"才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而充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倡导人们拥有奋发追求的人生态度,提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呈现和现实形态,儒家通过培养君子来传承儒家文化,进而实现其“修齐治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君子具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内涵。道是君子的信仰和方向,德是其内涵和修养,仁是其德性的合理展开,艺是其现实载体,既凸显了君子作为“理想的人”的一般本质,又富有关切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性。君子以“好学:学思并用”“克己:慎独内省”“力行:改过迁善”为养成路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人格范式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段话阐述了“道”与“德”的层次,“道”是原则,“德”是人们实践性的品质,“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明道进德”是以明白行为的原则来增强人的良好品质,从而更好地确立人们崇高的人生境界。从目前的德育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在退化,思想道德水准不尽人意,盲目追“星”。缺少自律,不能明辨是非、分善恶、识真假。因此,迫切需要在中小学进行重温儒家经典,颂千古美文活动。  相似文献   

6.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7.
张甜甜 《文教资料》2011,(24):239-24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治学求进的道理。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汲取儒家之教学精华,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功效,以此创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铜陵市新苑小学位于巍巍铜官山下,浩浩扬子江滨,创建于2006年,虽然年轻,但充满青春与活力。办学以来,我校以真诚而积极的生命情态,追寻着执着而进取的开拓精神,现已成为本区内一所师生成长之苑、创造之苑、幸福之苑。学校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技工教育"广州模式"的"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中,音乐教育是"艺"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技"和"道"的培养和提升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技、艺、道"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论述了音乐教育在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所起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琴话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相似文献   

14.
纪渚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相似文献   

15.
师德浅谈     
一道德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志于道,据于德"(孔子)和"尊德乐道"(孟子)等说法.那时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后来荀卿开始把道德二字联用,提倡"道德纯备".明代学者焦竑对道德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道者,人之共由;德者,人之自得."意思是说,"道"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和规则;"德"是人们对规律和规则认识修养后自己所得.在我国历史上,道德通常是指调整人  相似文献   

16.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从文字资料看,萌芽于先秦诸子,而成形于东晋的顾恺之. 一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提到过“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是指礼、乐、书、数、射、御这六艺.所谓“游于艺”,并非是说以“艺”来怡情作乐,而是要求人们拿“六艺”来培养德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兴盛不衰并居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创始人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是说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据于德”,是讲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言应有博大的人道主义,这三项都属于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最后一项“游于艺”指的是当时从事社会活动所应有的基本技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连治国之本的“礼”,都排在思想道德之后。可见孔子以德为先为重而后是艺、才的思想观点,强调的也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纵观…  相似文献   

19.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20.
钱行 《中学教育》2007,(3):63-63
《新亚遗铎》是钱穆先生在香港办学十多年中积累的文集,其中有一段讲怎样过日子的:“今天我且谈谈如何过日子,我又要引《论语》上的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过日子,第一要懂得道理,不懂道理,是不能过好日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