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一系列的交往活动,都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而问题恰恰就是引发思维的导火索。"以大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有效的提出"大问题",以"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此,本文针对一些典型课例,对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中"大问题"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2013年5月开始,我参加广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探究、交流,采用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能够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教学效果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问题"就是乡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数学课堂的源头是教师预设的高质量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应用"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和小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作为一种重构性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一种教学思路或活动框架。它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大问题展开。它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发展。其教学流程:复习铺垫、问题导航、探究学习、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这一课题研究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初步明确了"以大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与智慧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教学实践活动。此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建立关系、问题导航、探究学习、巩固应用、总结提高"五个要素,重在"问"、"导"、"学"三个字。现将其评价要素与标准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突破重难点、提纲挈领、直指数学本质、激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外延大的问题。数学学习从问题出发点,应用为终点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应用问题这四个过程以动态的形式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疑问、思考和积极探索,深入理解,灵活应用的课堂。"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向。那么课堂中该如何巧妙的设计"大问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步步为"赢"呢?  相似文献   

9.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体现个人独立的一种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自主与合作学习在当前小学数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表现自私的多,友好分享的少,学生的参与度很不均衡。一些表演欲强的学生总是抢着发言,而嘲讽一些反应较慢的同学:"你真笨"。老师为了怕影响教学过程,在形式上不出乱子,总是选一些尖子生代表小组发言,而不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或"陪读"的角色,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使自主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开展了"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当堂检测,总结提升。下面结合课例,阐释此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主、合作学习"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除了考虑以"大问题"导学外,还必须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句话说得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载体;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问题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好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设计问题或为完成某个问题进行铺设是很多教师研究的内容,现将问题教学带来的乐趣尝试着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大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突破重难点、提纲挈领、直指数学本质、激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外延大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得法,可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问题要设计好才能达到效果。那么课堂中的"大问题"该如何设计,才能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问题"同样也需要"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大问题"的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对问题的类型的选择是由学生学习任务和学生的能力与需要决定的。因此,"大问题"的设计还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有了问题,人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与其他人思维碰撞地过程中,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掘;头脑中没有问题,很难产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谈不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线,通过师生精心设计问题、充分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对新产生问题的再解决,步步为营,活用"大问题"的导向功能,形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良好氛围,使学习逐步深入,体现了新课程实施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该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展开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设疑、质疑、释疑和解疑的过程。显然,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是问题解决过程的核心。而数学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土壤。本文拟结合实践阐述创设情境以增进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为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数学课堂"以学为本"教学互促,提高效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导学案,以学案导学为主线,加强"预习形成,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检测反馈"四模块,及时总结反思,以获得数学课堂的高效进行,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是初级阶段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对于促进血红色呢个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严格的探究学习方式具有复杂和费时的缺点,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很少使用。我们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微探究"任务,有效改善了传统探究方式的缺点,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探究能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问题为前提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的设计是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与新知识发生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矛盾,解决矛盾,从而掌握新知识,揭发展能力。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数学问题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悉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认真寻找教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郑毓信教授指出:"问题应当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直接出发点。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向,设计和提出"大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生长、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角度,开展了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性,灵活控制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