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战时期,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其战斗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扬;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左翼文化界前进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自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阵地》是由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在此期间,曾着力标举鲁迅的旗帜。这些纪念文字,主要从鲁迅的生活、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展开。重温旧籍,当有裨于时下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2.
"诚与爱"穿越了鲁迅所有的文字和语言,是鲁迅文学的一个原理性的存在。本文分析了鲁迅文学中"真诚与挚爱"精神的产生及根由、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实践过程中真诚与挚爱的具体体现,力求重新挖掘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和文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于文中对拜伦、雪莱、普希金等7位摩罗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进行了描绘.本文立足于"摩罗"词源的追溯,借以了解鲁迅高扬"恶魔气质"的缘由及鲁迅与摩罗诗人思想的契合处:树立抗争意识,争取抗争权利,在抗争的行动中获取自由独立;同时分析鲁迅呼唤之"精神界之战士"所具有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5.
张抗抗尊称鲁迅为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导师",以学生自居的张抗抗从鲁迅那里吸取乳汁,进行创作.她笔下的争取爱情自由独立的女性,"狂人"式的知识分子,农村女性打工者形象都借鉴了鲁迅的创作元素,张抗抗更是将鲁迅因子注入"人"的个性的凸现,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虚伪性,倡导真诚的爱,鲜明的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近几年却出现了"教学难"、"学习难"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认为鲁迅繁杂的知识结构和时代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多角度的阅读分析,得出鲁迅本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糟粕的否定,折射出鲁迅对"吃人"恶习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的解剖和反省的思想认识,更由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深思熟虑的艺术形象"狂人"的写作,揭示了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9.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0.
<伤逝>中的子君,是个令评论界争论不休,迷惑不解的人物.无论是涓生的"怒其不争",还是鲁迅的"哀其不幸",都是被潜在的男性主体意识扭曲了的误解.涓生将她的"奉献"曲解成"索取";鲁迅则把她的"刚强"当成了是"柔弱".对这个谜样的人物,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2.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14.
探讨鲁迅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的 20世纪现代文艺观是有所借鉴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影响到分析批判到借鉴运用的过程.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分析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偏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这个学说,而是实事求是地吸收、借鉴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科学合理的成分,运用到自己的文艺评论、小说和杂文创作中,并在现实斗争需要时,用它来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鲁迅的创作是科学与文学相互影响进而丰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5.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吴应海 《阅读》2012,(11):18-20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写作不息,战斗不止,留给人们的一直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其实,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真正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一言一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细节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对鲁迅的敬仰和推崇表现在创作手法和创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在小说的选材、主题的挖掘开拓上,王安忆秉承了鲁迅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原则.成功地创作了都市、农村、知青题材的作品,她笔下塑造的底层小人物、妇女形象十分典型,呈现出深邃之美.另外,在小说创作方法上,王安忆还沿用了鲁迅惯用的心理描写和白描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小说鲜活、逼真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鲁迅对历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女性问题的深层反思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角度分析鲁迅,并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走进这位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的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