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作品简介]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儿亚瑟的名字。亚瑟是勃尔顿轮船公司老板年轻的妻子和传教士蒙泰尼理的私生子。他从小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后来看穿了教会对他的欺骗,在经过了13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牛虻》,在中国曾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书中体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书中主人公那执着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给广大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牛虻(亚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革命者形象。他由一个幼稚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斗士,其中经过了一段常人难以忍受的欺骗和磨难。然而,正是这些欺骗和磨难,锤炼了他那颗反教会、反侵略、反封建的心。他知难而上,视死如归,最后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并为意大利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对原来所属的家庭和阶级的彻底背叛,他对反动势力的无情的坚决的斗争,他不为利诱,不为威屈,舍生忘死,勇往直前,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构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牛虻的认识仅限于英雄的范畴,而忽视了他作为凡人的特点,事实上,牛虻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本文尝试着用女性主义理论,从革命、爱情、亲情三方面来分析牛虻的感情世界,从而使人们对牛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牛虻de魅力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我轻轻地合上书,默默地咀嚼这首小诗。一阵无言的感动在我心中涌起,此时,就是千言万语,也无法超越这短短的四行字。牛虻用最简单的语言,诠释了他的一生。倘若一生都与孤独相伴,你会怎样?倘若自己最崇敬的人欺骗了你,你会怎样?倘若心爱的人误解了你,使你丧失了爱她的权利,你又会怎样?常人无法感受与言喻的痛苦,仿佛上天安排般鬼使神差地降临在他身上,亚瑟的由爱和信任组成的世界崩溃了。他想到了死亡,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就连死亡也不接受他。从此,亚瑟踏上了一条…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文学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文学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中心地带"。文学作品《牛虻》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艾·丽·伏尼契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文学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构成了《牛虻》的艺术世界。其中文学形象亚瑟是作者挥墨的重点。亚瑟形象的形成是与作者当时的精神内在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作者写作,读者阅读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着作品的深层意蕴并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作品不仅描绘出亚瑟坚强勇敢的一面,也写出了亚瑟骨子里的懦弱,所以这个形象有其光辉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亚瑟正因为自己没有原则地爱,不能认清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6.
最近 ,我喜欢一个人在午后的余暇中 ,捧起老书慢慢咀嚼 ,追寻青春年少时的激情与理想……我又看了《牛虻》。没有想到啊 ,事隔多年 ,历经风雨 ,可是我依然如十六岁初读《牛虻》一样 ,热泪盈眶 ,激动难抑 !这时 ,我终于知道“牛虻”的形象已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牛虻奋斗的一生已深深影响了我。《牛虻》反映的是非曲直是 1 9世纪 30 - 40年代意大利人民不甘奥地利侵略者的奴役 ,拿起武器 ,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故事。在这场斗争中 ,“牛虻”是一个英雄人物。作品以他坎坷一生的不幸遭遇为主线 ,大笔勾绘天真、单纯的亚瑟 (牛虻…  相似文献   

7.
《湖南教育》2005,(8):8-9
不知为什么,我年轻时一想到爱情,必然想到革命牺牲。我觉得平凡的生活里不可能有真正纯粹的爱情。我当时心目中最完美的爱情版本是《牛虻》中的亚瑟和琼玛,悲苦,激烈,至死不渝。表面上共同为一个政治目标出生入死,是战友,是同志,内心却汹涌着爱的激流。讲到爱情,我就联想到亚瑟和琼玛他们那颤抖的心,深情的泪眼,两具爱得死去活来却又始终不能拥抱的身躯。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以十九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揭露了天主教的反动本质,告诫读者,天主教是意大利革命的绊脚石。贯穿小说始终的反教会主线,主要是通过对牛虻和蒙太尼里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的描写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来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牛虻》和《牛虻世家》的连读,找寻到了牛虻抑郁气质发生的根源;通过对他幼年和少年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分析,解说了他人格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基督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笔者还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解释了牛虻的气质特点和宗教情怀为其心理和行为所浸染上的独特色彩,进而揭示了牛虻独具特色的、抑郁而悲观的英雄主义,它为读者重新解读牛虻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11.
《读写月报》2023,(10):8-10
<正>【阅读导引】本文作者亚瑟的研究开始于一个悲伤的经历:亚瑟博士的亲弟弟大卫因吸毒、犯罪被全国通缉,潜逃到阿姆斯特丹走投无路时,他自信可以劝弟弟找回生活的正确方向。但不幸的是,数次沟通和开导后,就在约好的回国日期的前一天,弟弟注射过量海洛因,并自杀身亡。这给亚瑟博士带来强烈震撼,他几近崩溃,沉痛反思:弟弟在最绝望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自此,亚瑟用全部精力研究共情的力量,他积极传播共情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人性反思和研究发现用于临床咨询。  相似文献   

12.
姚彤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14,107
《牛虻》不是革命小说,而是以圣经结构为原型,围绕着父与子、复活与复仇和罪与罚这三个圣经主题和观念进行叙述的,它是将革命作为背景对圣经中神话故事的重中和借用。  相似文献   

13.
这是6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大学哲学系学生亚瑟——个满头黑发有着一对深蓝眼睛,长得非常漂亮的青年,来到比萨神院向院长蒙太尼里请教。他们在图书馆待了一阵,来到装饰整齐、开着各种鲜花的园子里。当蒙太尼里得知亚瑟已参加秘密的革命活动后,紧紧握住他的手十分惶恐地说:“事情对我来得太突兀……我完全没有料到……但目前我要你记住一件事:如果你为了这件事搞出麻烦来,如果你……因此而死,  相似文献   

14.
帮手很快就会来的,亚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强迫自己坐起身,专心地放缓吸气和吐气的速度,尽可能地深呼吸。只要有那么一点儿运气,他就能保持清醒。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恐慌。他以前有过类似经历,也挺过来了。现在手里有吸入器,他只需要静静地等待,远离恐慌和害怕之类的情绪就好。一道闪光突然让亚瑟分了神,忘了继续他缓慢的深呼吸。光芒刺伤他的眼角,亚瑟扭过身去,想看个究竟。一时间他还以为自己又晕倒了,而那光是他睁眼时看到的太阳。然而,透过眯缝的双眼,他发现无论那道令人目眩的光芒是什么,它就在地面上,而且离他那么近。事实上,它在动,穿过草地向他滑动而来,随  相似文献   

15.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最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致敌。然而,为了所追求的真理,牛虻抛弃了爱情与生命。《牛虻》问世100年来,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牛虻的形象,成了“坚强”的化身,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牛虻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里所选取的,是牛虻临刑时的一段描写,牛虻坦然面对死亡,昂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英雄气概,曾经令几代中国读者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冒险     
亚瑟被推进手术室做肾脏切除的时候,心情不禁有些激动。亚瑟要切除自己的肾脏,不是因为他的肾脏坏了,而是因为它太好了,要用它换取一枚邮票。亚瑟的父亲是个老集邮家,一生献给了集邮,收藏了好多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国、奥国和德国的邮票。老集邮家没有遗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亚瑟和杰西收藏邮票的激情,兄弟俩从小就搞不懂,父亲为什么对那些陈旧得发黄的小纸片入迷。几个月前。老父亲死了,亚瑟和弟弟继承了这笔邮票遗产。兄弟俩商量后一致同意把这些邮票拿去卖掉。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通讯》2009,(7):125-125
马丁从美国亚利桑那州来到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目的是为了能够追随他仰慕已久的逻辑数学家亚瑟,可是在到校之后便被告知亚瑟不会接受他的指导申请。在亚瑟的一次演讲中,马丁与亚瑟就逻辑数学和哲学问题发生了争议.马丁的理论被亚瑟说的不值一提。愤怒之下马丁决定立即离开牛津.谁知这时他的房东太太(也同为亚瑟的好友)在家中离奇死亡。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1894—1960)的小说《牛虻》,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说过:“单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1953年,《牛虻》中译本出版,发行达二百万册,成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外国作品之一。可是,敌视人类文明的“四人帮”,却把《牛虻》列为禁书,不准人们阅读。粉碎“四人帮”,《牛虻》得解放,近年再版后,仍深深激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女作家文捷尔·丽莲·伏尼势虽然在英国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在其本国文坛上也无声无息,却由于《牛虻》一书而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颇有影响。《牛虻》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强烈、最有力的反宗教的作品之一。在浩瀚的文学长廊上,描写教士生涯、宗教统治的作品固然不少,但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及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又各有倾向,所以对上帝、对教会臧否褒贬也各不相同。仅从“否”“贬”上看程度不尽相同。如卜伽丘的《十日谈》,虽也触动了宗教的最高统治──上帝,但只立足于对宗教的禁欲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