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词义的模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汉语词义的模糊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词义的模糊性是与某些客体自身的模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语言符号本身的表现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词义模糊性则是语言模糊性中最突出的方面。论文分别从语言中的模糊词和使词义产生模糊或使词义的模糊程度发生改变的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汉维语词义模糊性的对比,指出汉维词义模糊性是不完全对应的,其手段表现形式也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词义模糊则是语言模糊性中最突出的方面。论文分析了汉维语在规模、数量方面的词义模糊表达方式、词义模糊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指出汉维在规模、数量方面的词义模糊现象是人类思维模糊性的共性的体现,而其差异则是汉维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本基于查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圈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堆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方面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模糊词义作为一种模糊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自身的界限变化,以及词义的模糊和精确之间的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原理,说明模糊词义的模糊性并非绝对,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对存在,从而揭示模糊词义的相对模糊性。  相似文献   

6.
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词义都具有模糊性,具体表现在次的义界不明和词义核心不确定二方面。词义模糊性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和认知原因,同时也是为适应思维和交际的需要。词语的模糊性在现代汉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一种语言丰富性、生动性的表现,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它们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8.
词义的模糊性是语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词义模糊性的本质属性及其语用价值。词义模糊性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词义核心部分是明确的。词义模糊性可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同义词词典》共收录13组三项式形容词,在释同义、异义两方面都存在着释义模糊性问题。释义的模糊是基于词义的模糊而产生的,多数情况下可以借助配例得到补充。配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就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语境填充等方式以求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等。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中。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来看,尤以词汇层面的语义模糊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论文对20世纪后期国内外有关词义模糊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评述,为以后的词义模糊研究指明方向,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模糊性是由生活的模糊性决定的。所谓生活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生存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与矛盾运动;生活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升华。模糊是主客对立的消融与统一。主客对立的消融反映到文学则形成了文学的模糊特性。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词语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词语是模糊语言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主要表现在词义界限模糊、相对概念模糊、近似概念模糊和限制语模糊。模糊性词语具有十分广泛的交际功能,离开它,人们的交际活动就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模糊理论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阅读教学除了精确性之外,还有模糊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言语作品进行笼统认识与模糊理解。具体表现为由模糊到模糊和由模糊趋向精确两种基本形式。决定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内在依据,是言与意的非一致性、学生的认识曲线发展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需要学生感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阅读主体(学生)本身的"模糊心理",认识过程"模糊——精确——模糊"的规律,和阅读客体(文本)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阐释文本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富有魅力的互动系统的驾驭,应当是灵动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内质模糊性的存在,为实施模糊性阅读教  相似文献   

18.
词语的模糊类型及应用于凤琴模糊性是指语言的语义不明确,意义含糊,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规定性,表达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词语,就是模糊性词语。模糊性词语有许多种类型。一、模糊性词语的类型1、连续型的模糊所谓连续,就是指表义词语的本身存在一种界限不明...  相似文献   

19.
人们使用修辞格时,对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往往是很复杂的。由于某种强烈的感情,对客体的认识常常是若明若暗的,有种若隐若现、似是似不是的感觉。这种强烈的感情并不象抽象的概念那样清楚,它比起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来,总是较为模糊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的模糊性。为了较为准确地表达这种模糊心理,人们一般就不用抽象化、概念化、规范化的词语,而往往借助修辞格了。本文试对人们使用修辞格时心理的模糊性,谈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词的模糊义何以生成,模糊理论的创始人查德敏锐地指出过:“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眼。”世界万象是一个混沌的连续统,认知客体自身的边界,往往就是不明晰的,认知主体摄模糊的客体于“黑箱装置”加以抽象,形成思维上的模糊性,进而呈现在语言的表象,词就烙上了模糊性的印痕。查德关于词的模糊义的成因的观点虽是就普遍语言泛泛而论的,但它同样可用于解释汉语词的模糊义的生成,由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