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晋士人的心态问题是目前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是常谈而常新。对于这一问题,普遍认为,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时期,魏晋名士素来也以颠覆传统而著称于世。诚然,相较于前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而言,我们很难说魏晋士人是完全承袭了前人的生命意识和哲学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士人此种心态的形成并不是朝夕所致,亦非一两位士人所鲜有,它体现地是一个时代在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春秋战国, 王室衰微, 权力下移, 给士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遇。时代造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则在士的这种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忧患意识也如影随形, 最终“士不遇”成为作家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儒家乱邦不居、无道则隐的思想,佛道全身避祸、自然闲适、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继承发展了晋宋士人陶渊明的人格风度,羡慕和仿效他的行为方式,吸收了晋宋时代士人人格精神的有益因素,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士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力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传统里解放出来后对生命价值重新定义,或裸裎醉饮,或吃药行散,或扪虱而谈,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异现象,然而这些荒诞不经的现象却体现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在这个时期集中外化为药、酒和挽歌。其实质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深刻的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造成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时代动荡,政治险恶,人命危浅,山水成了“向死而生”的最佳托身之所;回归自然,拒绝异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山水成为士人重要的思辩资源,游赏栖居山水成为品评士人风雅的尺度,魏晋六朝士人认为美的人有从外形到内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思想在魏晋士人那里重新获得重视,将其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们。他们有的将庄子精神作为思想的依归,融入生命,用毕生来实践庄子精神。大多数则是讲庄子精神的某一方面加以发挥改造,为他们的立身处世找到理论支撑。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实践与改造着庄子精神。试从纪录魏晋士人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来探索正始、西晋、东晋三个时期的名士对庄子精神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同处于战乱频发的动荡时期,人的生命与精神理想面对残酷现实的考验,庄子哲学对魏晋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崇尚自然、任性贵生的品格得到魏晋士人们的认可,因此庄子的自由观使得魏晋士人从功名利中退脱出来,转而关注一己之生命和精神需求,形成独特的文人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3.
<正>“恐龙是龙吗?”“恐龙什么时候灭绝的?”“为什么会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些都是王章俊在科普讲座中经常会听到的问题。孩子们对遥远的古生物总是充满兴趣,王章俊本人也沉迷于此。在大学时代,学习地质学专业的他就偏爱古生物学、地史学。在后来从事出版和科普工作的几十年中,他写书、办讲座、拍电影、办展览,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他说,生命进化就如同历史演变一般,偶然的发生,造就了必然的结果,每个人都应该有探索精神,去了解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就传统文化中的道统问题而言,一方面,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时代那种以“道”自恃、自任的独立精神,面对已然变化的时势,仍汲汲追求“道”尊于“势”、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但是遭到了与秦朝“焚书坑儒”同样酷烈的打压和制裁,由此破灭了汉代士人的道统观念。另一方面,大一统政治对隐逸文化系统中道统表现的宽容和奖劝,使之继续存在下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政治系统及其中的士人,从而使道统在大一统时代并没真正湮灭过,相反,它转化成了士人精神文化性格中的重要因素,以此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殷夫是我国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和优秀诗人,他的诗歌在鲜明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热烈地赞颂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的同时,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在《<孩儿塔>剥蚀的题记》里殷夫说:“我的生命和许多这时代的智识者一样,是一个矛盾和交战的过程,啼,笑,悲,乐,兴奋,幻灭……一串正负的感情划成我生命的曲线;这曲线在我的诗歌中,显得十分明耀。”他所说的“生命的曲线”,就是他由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他的诗歌中确实“显得十分明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得出它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人是中国传统化的承载、传播,他们特有的政治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化价值体系的凝聚,并不具有现代性。本针对学将士人等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观点,指出从传统的士人精神中走出来,实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现代化,还需要在“价值支点”、“人生目标”和“人格结构”等三个方面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由此形成了“三纲六纪”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士人的政治人格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士人束缚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奴性进一步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士人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从而在“道”与“势”的对抗中保留了部分人格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过官方的提倡和士人的响应,经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社会文化和士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士人的思想及文学创作,且这种影响随着经学的发展演进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分别是汉代初、中、末期的重要辞赋家,他们的辞赋创作分别体现了各自特定时代的经学影响下的不同特征,即在“风格”、“一统意识”、“体物特征”、“谶纬内容”、“讽喻成分”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酒不仅是魏晋酒士的精神“麻醉剂”,更是寄寓士人历史悲剧的现实载体,酒与他们的结合是悲剧的、矛盾人生的表现;魏晋酒士由此开辟另一种生命道路“中间路线”: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而这正揭示了魏晋酒士积极病态的人生画卷。  相似文献   

20.
闲暇是中国古代士人个体生命安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士人闲暇作为研究对象,其内涵关涉时间、空间、自我的多维阐释及与教育的耦合关系澄清。交相耦合的闲暇与教育,构成了古代士人独特的闲暇教育形态,内在为致用、修德、审美和自在的四重境界:诗书礼乐以造士、沉思静悟的人格养成、自我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范式、内向超越的自由境界,其间蕴涵着深厚的“生命自觉”的教育意蕴,彰显着生命的自我完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古代士人闲暇观照当代闲暇及教育,面对“育而无闲”“闲而无育”的闲暇教育境遇,通过对闲暇异化的扬弃和对生命整全的促进,以确保其间闲暇的生机和教育的生发,从而明晰其合理的价值趋向,造就走向生命的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