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陆治(1496-1576),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平,因居包山,自号包山。倜傥嗜义,以孝友称。好为诗及古文辞,善行、楷,尤心通绘事。游祝允明、文征明门,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一时好称,几与文埒(liè)。擅画山水、花卉,工写生,得徐、黄遗意。山水受吴门派影响,亦汲取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之长,用笔劲峭,景色奇险,意境清朗,自具风格,在吴门派画家中具有  相似文献   

2.
“吴门四家”是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是“吴门派”的杰出代表 ,不但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 ,而且从不同角度对文人画作了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笔者主要从山水画这一角度来浅谈四人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的苏州画坛以模仿文徵明为时兴,特别是文氏后期的深秀繁密的风格受到当时画家们的争相模仿,但这种模仿往往大多只得其表,吴门画派最后一位大家陆治却得其神韵。文章通过对陆治绘画风格转变以及对《仿倪瓒溪山仙馆》(1567年作)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吴门画家陆治晚期画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藏书家钱谷之子钱允治,他与文征明等一起"听人说宋江"的时间不能早于其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实际时间应该更晚,正值文征明的晚年,这时《水浒传》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传播。至于他们听人所说"宋江"是说话故事还是《水浒传》或者兼而有之,已经无法确证了。  相似文献   

5.
古文助读     
原文文征明习字文征明①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少③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注释①文征明:人名。②苟且:凑合,马虎草率。③少:稍微。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称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2.·…  相似文献   

6.
《文待诏题跋》是由文征明对诸多书作之题跋汇集所成。在《文待诏题跋》中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崇尚古雅,心仪晋宋,视二王为极诣;第二、重视法度、渊源,讲究出规入矩;第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第四,重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看重书家个人修养的积累。《文待诏题跋》不仅对明代书坛,对后世的书法练习及书法研究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的是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文征明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临摹了很多画。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8.
<正>孙克弘(1533—1611年),—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朝礼部尚书孙承恩之子。以父荫入仕,官至汉阳知府。生性巧慧,天资高敏,声音洪亮,状貌疏野。所居四壁皆画苍松老柏、崩浪流泉,有澄泓萧瑟之意。喜交友,陈继儒谓其"好客之癖,闻于江东,履綦如云,谈笑生风,坐上酒尊,老而不空"。善书法,正书仿宋克,篆隶追摹秦汉。亦擅花鸟,初学徐熙、赵昌,后师法沈周、陆治,善用枯老之笔写干作花,或着色,或水墨,皆极古淡;水墨竹石仿文同;兰草学郑思肖。时画道释人物,取意梁楷,笔墨简逸,点画纵横。传世作品有《玉堂芝兰图》《新枝四季花卉图》《寒山拾得图》等。  相似文献   

9.
文征明,明朝杰出的大画家。他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临摹了许许多多的画。在他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睛》,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他的老师见了,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学人者生,似人者死!”文征明幡然醒悟,把所有的临摹画用一把火烧掉。他“想别人之未想,画别人之未画”,画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终于成为光照千秋的名画家!  相似文献   

10.
《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的是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文征明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从小酷爱画画。他勤学苦练,临摹了很多画。在他15岁生日的时候,他挥笔临摹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画坛名士的称赞。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了。他的老师见了,便告诫他:“学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书画家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尤其喜欢在画中署名“天池山人”。祖籍浙江山阴,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的他,便是明代中叶的花鸟画坛领袖“白阳青藤”的“青藤”。与他齐名的“白阳”,便是号称“白阳山人”的陈淳。他二人,在宋元文人水墨花卉上有所开拓,相比明初沈周、文征明、唐寅、陆治的花鸟画,二人的画法更加洗练。“白阳青藤”,于人物画步步衰落而吴门画派复兴文人画的时候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2.
正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幼海,一作幻海,又号六止居士、诸生。以诗文书画名世,尤善画兰,取法宋代画家郑思肖,笔势一波三折,笔力老辣苍健,清劲飘逸。《明画录》谓:"墨兰自赵松雪(赵孟)后失传,惟天球独得其妙。"周天球自幼随父迁徙至吴(今苏州),少游文征明门下。文征明对其极许可并曰:"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文征明去世(1559年)后,周天球便成了吴门书坛的实际领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选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在卷首画页中刊载了文征明《书王勃咏滕王阁诗》,一序一诗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即能指出颜师古注《汉书》之瑕疵,不到20岁便已应举及第。但他才高命蹇,数次遭难被贬。唐上元元年欲去交趾探望父亲,从山西家乡出发,入赣江至南昌,泊舟于滕王阁前,于是便有了一序一诗之事。  相似文献   

14.
“所”字的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所: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所: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县门)可容一人所。(《墨子·备城门》) 所: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周语下》) 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相似文献   

15.
正苏东坡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日阳气回升,百花争艳,江水渐暖,而最先能够感知的则是悠游于水中的鸭鹅之属。虽然诗人偶有提及,但自古描绘鸭鹅者却不多见。明代陆治的这幅《红杏野凫图》,可以看作是对苏轼诗句的图像呈现。不过,这里是杏花而非桃花,其水墨意笔手法,有别于普遍描绘翎毛鸟兽的精微细谨,但却给人一种别致的文雅之感。  相似文献   

16.
正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代著名画家。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等。  相似文献   

17.
明嘉靖十九年(1540)立石的两方碑刻《辞金记》与《两桥记》,均系嘉靖进士、前长兴县知县杨上林撰文,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长洲文征明书石,为弘治进士、工部尚书刘麟所立。这两方碑刻曾为黄龙洞吴维山庄所珍藏。至清咸丰初年,为书法爱好者温文铨所赏识,迁移至南浔寓所。光绪年间,又为南浔首富刘镛所得,移至私家花园小莲庄内。直至抗战时期,刘的长孙承干再移至嘉业堂藏书楼,砌于墙内。两碑刻历经四百四十余年之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弥足珍贵。两碑记经查同治《长兴县志》,未见收载;同治《湖州府志·金石略》只记石藏南浔温氏,文字未录;周庆云《南浔志·碑刻》作“石旧藏东栅温文铨家,今在刘氏小莲庄”,文字俱不录。唯有清鲍轸《裨勺》著录,可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现特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代戏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古典四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楷书四大书家:颜真卿(唐)、柳公权(唐)、欧阳询(唐)、赵孟(兆页)(元)。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相似文献   

19.
正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其时,画派林立,画人无数,出现了著名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等派别。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活跃着一批文人,他们将元代兴盛的文人画延续和播种在此,成为吴门派的先驱,如刘珏、杜琼、赵同鲁、谢缙、马琬等。其中,谢缙便是杰出的代表之一。谢缙,或作谢晋,字孔昭,别号兰庭生、葵丘  相似文献   

20.
正仇英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常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仇英在自己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画,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据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此外,仇英拜周臣门下学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