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仙 《新闻前哨》2020,(2):87-88
近年来,楚天书局以书为媒,对出版主业进行延伸扩展,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播传承荆楚文化,经精心策划、缜密论证推出的"荆楚有礼"文创产业项目,乘风而上,顺势而行,在文创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楚天书局"荆楚有礼"文创项目扎根荆楚大地,围绕荆楚文化大力开拓,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耕耘和培育,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发展势头迅猛,在省内外书店、文博系统、景区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多次荣获文创设计比赛大奖,社会反响热烈。本文以"荆楚有礼"文创开发为例探寻出版企业跨界文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6月2日,接力出版社在第22届书博会上举行了"中国传统童谣"书系的新书首发式。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共十本,分别是童趣歌、游戏歌、逗趣歌、摇篮歌、自然歌、绕口令、顶针歌、问答歌、故事歌忆旧歌。该丛书由接力出版社与我国当  相似文献   

3.
柯昌润 《今传媒》2008,(5):9-10
2007年底,<湖北日报>又一次推出了"荆楚表情"2007的新闻专题,以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现2007年度荆楚大地上的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微观的角度来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仙 《新闻前哨》2022,(7):65-66
随着几年前故宫文创的声名鹊起,带动了国内博物馆文创和博物馆热的勃兴.这股风潮并不是偶然兴起,而是正契合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反映.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书局所属"荆楚有礼"品牌围绕弘扬荆楚文化、打造荆楚文化品牌,自2017年进入文创领域,借力国家对文创产业扶持的东风,积极谋划,开拓布局...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全球信息传播的环境与格局,延伸了湖北省荆楚形象的传播路径。在虚拟空间中,舆论环境的复杂化为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湖北省荆楚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其形象建构既有助于区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力的提升。因此,评估新媒体语境下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的现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案例,试图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剖析新媒体语境下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员生活》作为湖北省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党刊,以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服务为己任,在践行"四力"中,以"四个一"活动为有效抓手,激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把红色信仰和希望的种子,播散在荆楚大地,搭建了编辑记者与基层党组织联系的桥梁,取得了杂志社、组织部门、基层组织三方受益、共同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月12日上午,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协联合召开"劳动者之歌"专栏宣传报道研讨会。2006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共同推出大型人物专栏"劳动者之歌",迄今已宣传了158位(组)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劳动者之歌"栏目开设以来,新闻工作者们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认真采访、精心写作,采写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报道,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劳动者之歌"专栏赢得了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的广泛好评:把普通劳动者当成宣传主角,着重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表现普通百姓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人物宣传草根化,典型报道栏目化,栏目宣传品牌化",以及能够宣传、重奖采写普通劳动者的记者、编辑被认为是总结这次活动及研讨会的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8.
陈欣 《新闻前哨》2023,(13):29-30
数字化背景下,湖北省基础教育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运用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模式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是新时代优秀荆楚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荆楚文化进校园应以中小学生道德规范、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为目标,从文化传播内容、模式、评价三个方面创新优秀荆楚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湖北新闻名人丛书》 举行首发式 本刊讯 11月5日,《湖北新闻名人丛书》首发式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丛书选编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历年"湖北新闻名人奖"11位获得者的代表作品,共11集、总计387万字。该丛书为作者自选综合性新闻作品集,内容广涉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荆楚大地一段改革、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0.
大歌是流传于侗族南部地区一种古老的支声复调音乐艺术。其生成与侗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生活密切关联,历史表明,文化创新是侗族"嘎老"得以生成的关键所在,传承后世也需如此。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考古学的角度梳理了古代荆楚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沿革,最后,从导引养生、剑术、岳家拳、武当武术、民间武术五个方面论证了古代荆楚武术文化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听到柴科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中“如歌的行板”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时,很多人不由为它凄婉、悲凉的旋律所深深打动。托尔斯泰听到这一段音乐时禁不住双泪长流,说:“我看到了俄罗斯人民苦难的灵魂深处”。 爱乐人知道,欣赏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除了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外,最关键的在于用全部的心灵动去感受,这样很快就会找到强烈的共鸣。 同样,新闻采访写作除了记者自身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外,面对报道的客体还须用心灵去感受,寻找共鸣点,跳出表象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本质内涵,这样才能找到新闻“眼”,写出有独到见解、给人启迪的新闻作品。笔者在作为采访组的一员,参加了“荆楚江防大扫描”报道活动后,对此的感受尤为真切。  相似文献   

13.
史料记载先秦荆楚地区楚人民族剽悍骁勇、尚武乐战,当时楚人居所的荆楚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战争与动乱四起的历史条件形成了楚人本民族尚武的精神。楚人尚武精神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的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的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的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的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的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的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15.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20,(13):92-92
新闻人那些曾经的创新不会被忘记。"老实待在家里也是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的日子里,闭门思过的时候偶尔想起自己研究工作中与湖北、武汉的过往,感觉曾出现在荆楚大地上的这样三个创新对今后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有益的启示,它们的关键词分别是:"中性新闻""垄上行""电视问政"。  相似文献   

16.
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说过:"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作为文学艺术品类,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而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新年伊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航空杂志》原编审佟玉斌先生,为羊年春节撰书了一副军旅长联:"万马奔腾奔胜利战鼓隆隆鼓征帆戎歌正正歌盛景  相似文献   

17.
"良心债"的故事在荆楚大地和中原大地流传,牵动着众多读者的心。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新闻传播,而且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道德,对责任感和良知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16日.由省委宣传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楚天金报和荆楚网承办的“辉煌荆楚60名片”推评活动圆满落幕,60张“荆楚名片”闪亮出炉。此后几天,《湖北日报》、《楚天金报》对“辉煌荆楚60名片”进行了大篇幅浓墨重彩的报道,引起了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不少读者反映.“辉煌荆楚60名片”充分展示了湖北60年建设的亮点,充分彰显了湖北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爱我故乡》丛书。这套丛书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等组成编委会编撰。丛书旨在宣传爱祖国、爱故乡。该书前言中说,爱故乡,不仅包括它的山水草木、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而且包括它孕育出的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这套丛书已出版有《荆楚风云》、《荆楚史话》等。 丛书《荆楚群星》中,编撰湖北地区诞生与养育过的伟大革命家、诗人、文学家与科学家,该书列出群星包括;屈原、孟浩然、米芾、李时珍、张居正、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李四光、闻一多、  相似文献   

20.
"谣"、"歌谣"以及"民谣" 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谣"的描述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另外,根据<毛传>中的"曲合乐日歌.徒歌日谣",可见没有配以音乐曲调的短小口诀便称为"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