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联趣事     
江苏、四川成巧 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时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2.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重庆成了“陪都”。可能是位巴蜀秀才,为上面的“绝对”写出了下联“:四川成都重庆开国府”。“四川”是省名,“成都”是四川的地名,又可作“成了首都”解“,重庆”也是四川的地名,还可作“再次庆祝…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作文存在着两方面的困难:一是选材难,也就是不知写什么;二是文字表达难,也就是不知怎么写。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了“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方面的训练。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正>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曾在一次京沪铁路之旅上偶遇一高校教授,当聊及自己是来自无锡的小学教师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喜欢用无锡宜兴的紫砂茶壶来泡茶喝,你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噎,倒并不是完全不知紫砂壶器之功用,毕竟我也算是一个爱饮茶的人,但真要让我摆出有力的科学性的证据来,倒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回来之后我便开始留意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居然也是一无所获。倒是那位教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很多事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你是教自然科学的老师,这一点很重要。"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原来很多看上去理所应  相似文献   

5.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简介 紫砂茶具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紫砂壶,是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它是由专门的紫砂泥制成。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如果温度稍有交叉变化,便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色泽,妙不可言。用江苏宜兴紫砂陶土烧制而成的紫砂茶具,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朱铁成 《物理教师》2003,24(2):39-39,4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炎热的夏天 ,农家屋里常用泥土烧制的茶壶盛凉开水 .别看它又土又笨 ,可喝它盛的水比普通茶杯盛的水要凉得多 .有一天金鑫对同桌徐涛说 :“我特别喜欢喝我家泥茶壶的水 ,它喝起来特别凉 ,不知它真的凉还是感觉上凉 ?”过几日徐涛兴致勃勃地告诉金鑫 ,他父亲讲述了关于泥茶壶的传说 :图 1这种泥茶壶 (图 1 )是我国祖先创造发明的 ,相传泥茶壶起源于公元前 2 1 0 0多年的夏朝 .当时的禹王 ,因其皇后病重 ,郎中开的药方 ,要求煮药时不能将药与金、银、铜、铁、锡等接触 ,于是禹王亲自用泥做成药坛煮药 ;后人发现用它装食物…  相似文献   

7.
黄树藩 《中学文科》2007,(12):13-14
“作文难,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头疼”,是中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每到作文课,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写什么,也不知怎样写,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紫砂工匠们推陈出新,紫砂茶壶已经超越了茶壶本身的功能,早巳上升至文化的高度,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对译课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总是向我提出“翻译难”的问题,特别是汉泽英就显得更难些。还有些学生对我说:“英语单词记了一大堆,句型也不少,但翻译点东西拿给老师或专家看,总是有毛病。”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又怎样去克服和纠正?为给存有同样问题的人提供一点参考,下边仅就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几点对该问题的看法。一、“翻译难”问题之所在“翻译难”对初学者或具有一般英语水平的人来说不算奇怪,即便是对英语有一定造诣或从事专业翻译的人来说,也会有“翻译难”的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表现不同罢了。但作为…  相似文献   

10.
话说有个穷老太婆去市场上卖祖传的一把宜兴紫砂小茶壶.这茶壶有二百多年历史,即便不加茶叶水中也会有茶香.  相似文献   

11.
解立体几何的证明题与计算题,常需添作必要的辅助线、辅助平面。如果学生完全不知空间作图的基本知识、不知孰是孰非,而是“想添什么,就作什么”,势必造成自由化,出现普遍性的混乱。从1966年至今已达18年,18年来所有的高中生虽学立几、但完全不学空间作图,甚至连某些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大学生在高等学府也不学空间作图的知识,至使许许多多的新教师与更广大的高中生不知什么是空间作图的规矩。因为多年来不谈“作图规矩”,所以,“谁爱怎么作、就怎么作”,“各说各的理”,孰是孰非无从判定。近几年来,这个危机,仍在发展。老教师难救、  相似文献   

12.
我们清晰地记得一九九五年五月《江苏教育》发表了《为孩子营造一方乐土》的长篇报道,并配以《宜兴实小的薄膜效应》的评论员章,章高度肯定了宜兴实小“轻负担、高质量”的探索,为各地学校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同时也引起了江苏教育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丁福保,字仲祜,号畴隐居士,又号济阳破衲.(济阳是地名,在河南,是蔡氏发轫之地.我市北塘区原有蔡氏小学校,它本来名叫济阳小学校.我们查考不出丁氏与此有什么关联.)南朝·齐改常州为南济阳郡,而丁氏远祖原籍常州,“济阳”之意容或出此;至于“破衲”,那是他信佛的缘故.但丁氏上祖从元朝末年就迁居无锡,所以他自述“世为无锡人”.丁福保于1874年8月4日(同治十二年甲戍六月廿二)出生在无锡城中书院弄旧宅,1952年  相似文献   

14.
语文随笔     
时代用语清朝王士祯《香祖笔记》里对古典颇多疑问,其中有这么一条:“《邻几杂志》云:‘审刑奏案,贴黄上更加撮白,撮白上复有贴黄。’今不知撮白为何语。”几百年前的王士祯都没有搞清楚“撮白”为何物,几百年后是否能搞清楚?恐怕难。比如我,不但弄不清“撮白”是什么,连那“贴黄”为何物都墨之黑也。宋朝周密在所著《齐东野语》里,也有质疑多处,比如对“段干木”就提出了疑问。《唐书·宗室世袭表叙》说:“李耳,字伯阳,一字聃。其后有李宗者,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这就是说,“段”是地名,而“干木”是名,很象官名。而…  相似文献   

15.
孩子与泥土     
孩子与泥土似乎有不解之缘。 每当游戏课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儿时,他们总是飞向土地,全身心地趴在那里,不知有什么让他们那么入迷,不知他们在土里寻找什么。如痴如醉,与泥土浑然一体,仿佛他们是从泥土里出生,泥土是他们的母亲,也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用土合成泥,做泥蛋,垒城墙,过家家,或者用小木棍玩“天下太平”,你输我赢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6.
追问生命     
生命是什么?刘墉说:“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它辽远而又逼近,是欢爱、痛苦、怨恨、不舍的交汇点。”林清玄说:“它就像我的大茶壶与小茶壶,经历一些沧桑,幸福地活着。”张海迪什么也不说,她用行动证明了“生命的美在健全与残缺中得以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这山望着那山高”和“一条道跑到黑”秦海干事情没有恒心,“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的。对此已不知有多少人写过文章了。但是,如果有恒心以至到了“一条道跑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知回旋、不知倒退的地步,那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虽与“...  相似文献   

18.
霍三振 《考试周刊》2012,(11):42-42
一谈起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有很多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我觉得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乐于表达,从而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阳路》教学设计江苏宜兴教师进修学校沈华英教材简析:课文主要讲的是小朋友寻找到去太阳的路,说明了要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道理。课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按事情的发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时候”到“什么都知道了”)讲小朋友提出了寻找太...  相似文献   

20.
高广 《物理教师》2003,24(8):55-55
近读本刊2003年第2期刊登的《泥茶壶致冷原因的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泥》文),觉得这是研究性学习较好的一例,笔者也愿对此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泥》文认为致冷的原因是由壶四壁毛细小孔蒸发的水汽比塑料壶多得多,因而降温要比塑料壶的低,甚至低于室温。为检验是否是该原因所致,可将泥茶壶套入塑料袋内,留开壶盖缝、壶口(即将壶身覆膜)。这样再和塑料壶相同情况下比较,或者将泥茶壶用石蜡打擦,堵塞壶身四壁毛细小孔,再和塑料壶同情况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