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庄子》清廉思想提醒人们应从执着于“是非”转换为超越是非,由执着于“是非”的俗世人转换为超越是非的体道者。克服“是非”对纯朴自然本性之障迷,从而回返自然本性,顺任自然。这样人与自然就无物我扞格,而有和谐圆融之场境,这也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思考。人的清廉离不开超越是非,离开了超越是非,清廉就易受心知俗见的干扰;单纯强调清廉,而忽视超越是非的作用,清廉也不为清廉。《庄子》清廉思想,对于人们坚守自然本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 ,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4.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5.
“精神”一词语出《庄子》。庄子认为:“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庄子·刻意》),而远离躁动的虚静是精神完满之本:“虚静晤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相似文献   

6.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避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8.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性”论内容宏富,立论独特。庄子后学从事物的天赋性、特殊性双重角度界定性的内涵,从殊性、天性、本性入手分析性的重要类型,从物质、精神与制度层面探究失性现象产生的多重机制,从多重维度细致剖析导致失性的诸多行为,从维护性的初始性、自然性、完整性的立场坚守性的本真性。《庄子》“性”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强调事物的天赋本性,以“自然性论”“性超善恶论”“性不可修论”与同时代“性”论相对抗,其主要缺陷体现在取消人性的社会性、否定人性的发展性。尽管如此,《庄子》“性”论对于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仍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动物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动物伦理思想。庄子以"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动物利益应当受到平等考量的根据;认为"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视动物自然本性为其最根本的利益,并坚决反对人类对于动物的失性、削性之举;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保存动物性的基本原则;反对豢养宠物,并提出对待宠物当顺性全德的观点;庄子对待经济性动物也表现出其一以贯之的普遍主义的道德关怀。概言之,《庄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动物伦理学著作,庄子的动物伦理思想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共潍坊教育学院委员会提出的锻造我院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合作”五种优秀品质的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两课”教学在锻造学生五种优秀品质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着力锻造学生五种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二者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把实践标准作为共同前提和出发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物质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4.
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帝传说与民间故事有着宽广而深刻的联系,一方面,原生态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作为原型对民间故事的母题产生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故事母题当中的因子又渗透到再生态舜帝传说当中使得舜帝传说更为丰富多彩.舜帝传说中包含了大量民间故事的传统主题和母题原型.而民间故事中,难题考验故事、孝子故事、灰姑娘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仙女救夫型故事和恋人殉情故事与舜帝传说的情节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院党委提出的锻造学生五种优秀品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课”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将锻造五种优秀品质融入到“两课”教学之中去。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九嶷山舜陵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蓝山、江华三县之间的九嶷山.有远古华夏人文初祖五帝之一的舜帝陵基.对于其死葬之地却历来众说纷纭。舜帝为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地位重要.包括死葬在内的舜帝生平.古代典籍记载最为详尽,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有关于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记载。综合有关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考古挖掘新发现,提出了“舜葬江南九嶷山可信而不可疑.窆宫向无其处是其实.圣人与名山神合”的观点,并认为以舜陵为中心的九嶷山舜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应精心规划、重点投入、积极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保证,只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目标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照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定不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推进党和政府各项事业的有效开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秦初洞庭一带民间所祀湘神,乃是与舜之传说相联系的"二妃",证明了屈原<九歌>二<湘>所祀神灵,也当与"舜,妃"有关.并从湘水之神的"原型"及其变迁上,论述了屈原时代所祀湘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观念下产生的无主名水神,而已为有主名"舜、妃"之神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辩明王逸所注"湘夫人"为二妃,"湘君"则为二妃"所留"之舜;韩愈以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之说,乃是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礼制的附会.由此得出游国恩、马茂元等的二<湘>"恋爱"说,并不符合舜与二妃的神话传说背景,而有的研究者试图用"殆已失考"的原始湘神传说,来为二<湘>"恋爱"说圆场,也无补于事.  相似文献   

19.
搞好“吃苦教育”是锻造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能否让社会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现实情况不尽人意。本文列举了目前青少年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的现状,分析了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和今后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舜帝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已逐步成为德垂后世和恩泽于众的圣王明君,成为民众圣人情结的符号;舜帝寻找为民众谋利益的贤能之人,建立官员选拔的民主机制,使政治转移中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和私有化,产生了民主政治的基因;舜帝政治权力运行中的伦理价值体现为德治与法治两种治理手段并用的动态平衡,这种伦理与政治合一模式成为后来中国伦理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