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多次出现“血”字,而读音不同。由于“血”字读音时常变化,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血”字有文白二读:一读xùe文,用作书面语读音;一读xiě白,用作口头语读音。但是,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时候不大容易区分,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ùe。如:血液、血管、血汗、血迹、血案、血本、血统、血色、血债、输血、贫血、心血、充血、热血、浴血、血小板、吸血鬼、混血儿、脑溢血、血海…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剧《水浒传》“宋江杀惜”一集中,宋江向阎婆惜讨要招文袋时说:“我宋江待你不薄(bó)”。其实,“薄”字在这里应该读 báo,是口语单音词。这种在书面语言复音词或文言成语中是一种读音,在口头语言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是另一种读音的现象,叫做“文白二读”。普通话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白二读”字,如不注意区别,就会造成读音错误。以下是常见的“文白二读”字,望读者加以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燕子》一课时,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课文第一自然段“……加上个剪刀似的分叉(chà)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句话中,“分叉”的“叉”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里均找不到“chà”的标音,只有“chā、chá、chǎ”三种读音。个别学生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虽然找到了“chà”的读音,可是没有注释,“叉chà”似乎只用于“劈叉”“排叉儿”这两个专用名词。“叉chǎ”的注释是“分开成叉(chā)形”,燕子尾巴的形状很符合此意。因此,不少学生都把“分叉”看成为一个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动词,是“分…  相似文献   

4.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5.
章分析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个“长”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6.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的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gān)”,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qián,可他却坚持说应读“gān”,并随即找来199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的“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的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是‘gān’”。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战于长勺”的“勺”字,课本未注音,查了好多字词典和参考书,给出的读音倒有几个,但都没有讲作为“古代鲁国地名用字”的“勺”读什么音,只有元代音韵学家熊忠在《古今韵会举要》  相似文献   

9.
成语“衣锦还乡”中的“衣”应怎样读?各种工具书的注音不尽相同。大多数工具书注“yì”,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1989年出版的《辞海》。笔者手边查到的工具书,注“yī”的只有《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版的如此,1996年的修订本仍然如此。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正确的读音应是“yì”,而不是“yī”。这属于文言文中的破音异读问题,就是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衣”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穿”,读音为“yì”。“…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给“千骑卷平冈”中的“骑”注音。参考答案是读ji,理由是:  相似文献   

11.
读“岑”还是读“沉”昌黎师范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编选了晋代著名诗人刘现的《重赠卢谌》和《答卢谌书》两篇作品,分别编列在第一册(诗词曲部分)和第三册(散文部分)之中。两文后的注释都给出了“谌”字的读音,在《重赠卢谌》...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异读?人教社版高语一册知识短文《诵读的要领》解释说:“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这是对于异读字的一般特点的通俗的说明,不是定义,不能据此将多音字一概视为异读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部分开宗明义:“本表所审,主要是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例如:‘和’字有多种义项和读音,而本表仅列出原有异读的八条词语,分列于hè和huo两种读音之下……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和”是多音多义字,但并不就是异读…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这是炼字的好例。”反复读来,笔者总觉得,这里的“好”字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5.
《吴荪甫的失败》(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吴荪甫蹶然跃起大声说。”课本注:“犤蹶然犦急剧的样子。”此注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讨论。首先,应有的注音疏漏了。“蹶”字未注明读音,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读作“一蹶不振”的“蹶jué”。即使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只能看到另一个读音“juě”,专用于“尥蹶子”(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其实此处的“蹶”应读作“guì”(参见《辞源》、《辞海》),教材当注而未注。今后重印时应补上。其次,释义欠准确,过于宽泛。《辞海》“蹶”(二)guì”的第二义项为…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中的“从”字究竟该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释之为“带领着”的,也有释之为“随同”的。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此处理解为使动较妥,即“从”在句中作谓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沛公”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间接地使宾语“百余骑”发出的。译文为“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把“从”理解为使动,就突出了一军统帅外出时百骑拥高牙的威势,应该说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课文原意。关于使动用法的特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377页说得很明白:“当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  相似文献   

17.
《七根火柴》一文有三句话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粘”原来有两个读音,一读zhān,一读nián,在读nián的时候有一个异体字“黏”,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被淘汰了,《语文知识》1993年第7期《“粘”字的读音》一文也如此说。然而1988年  相似文献   

18.
“还”字有两个读音,一是huán,二是hái。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3版),“还”字只有在充当“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归还”“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等动词义项时,读作huán;在充当“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等义项时,读作 hái。应该说,这两种读音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一般不至于搞锗,但笔者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还”字到底读什么音是不容易确定的。①还欠款壹万元整。这是一张令法官无法断定的字据上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9):53-53
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中“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的“抹”宇,教师用书的注音是ma,课文朗读磁带的读音是mo。请问到底应当怎么读?答:“抹”字是个多音字,根据词义的不同,有以下三种读音:  相似文献   

20.
《桂林山水》中“啊”的变读朗读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是利用语音的多种手段传情达意的。小学五年制语文教材第九册《桂林山水》一文中,“啊”在全文中共出现六次,每次出现该怎么读呢?我认为这六个“啊”应该有四种读音,而这四种读音中,竟没有一次是读“8”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