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正现在的迪鲁已不再为了名声做事了,他想:"与其混日子,还不如学点真本事,到时候学会本领不就更了不起吗。"有了积极上进的思想,迪鲁就开始变得细心了,不马虎了,因此还屡次受到达比拉的表扬呢。迪鲁已经可以自己发明许多简单的小  相似文献   

2.
正唉!达比拉好没意思,就带着迪鲁去森林旅游了,他们在森林里玩很快乐。突然,达比拉他们听到有嘈杂恐怖的声音传来,随即看到了很多的野兽在吃野猫和野狗,老虎发现达比拉他们,向他们冲过来,胆小的迪鲁被吓得惊惶失措,连声惊叫:"啊呀!我死了,我死了……"却连跑的勇气都没有了。辛亏达比拉带了飞行器,他一拳打晕了乱蹦乱跳的迪鲁,让他安静下来,又把他迅速  相似文献   

3.
【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你觉得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我觉得小珊迪是个坚强的孩子。生:他是个守信的孩子。生:他是个爱弟弟,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的孩子。生: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孩子吗?生:(大多数学生)喜欢!生:(有两个孩子)我不喜欢。师:为什么不喜欢呢?生:因为他太穷了。生:小珊迪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了父爱、母爱,好可怜。我不喜欢。生:(针锋相对地)老师,我喜欢小珊迪。他虽然穷,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缺钱就把“我”的钱据为己有,还让弟弟来还钱。他这样诚实守信,我喜欢他。生:(立即附和)我也喜欢小珊…  相似文献   

4.
《江西教育》2012,(11):15-15
<正>【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从珊迪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了他的可怜,还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小珊迪的同情?生:在小珊迪请求先生买火柴的四次对话中,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份同情。师:在那样的情况下,小珊迪会怎样说这几句话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再读一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生各自练  相似文献   

5.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冬季越野赛了,选手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没入选的也跑前跑后异常兴奋.这时,一个学生悄悄告诉我:"王老师,新迪哭了."我不禁一愣,心想:这个淘气包,真不让人省心,平时不好好学习,还经常违犯纪律.在这关键的时候,又捣什么乱呀? 静了静心,我找到新迪:"新迪,你这是怎么啦?" "王老师,我也很想参加比赛!"他抹了一把眼泪,眼里透着的那份强烈渴望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哦?那你选拔时为什么不好好跑,争取机会呀?"我问. 没等新迪回答,旁边的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原来,他本来有实力跑到前五名的,中途不小心被同学绊倒了,所以才落了选. 我心里一动:嗯,如果让新迪参加比赛,对他是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可是名额是固定的,让他上,让谁下来呢.  相似文献   

6.
人猿克迪     
人猿克迪是个淘气包,他最讨厌读书了,而且还是个非常没有礼貌的孩子。有一天,克迪又偷偷地从学校里溜了出来,准备出去美美地玩上一整天。克迪刚走进一片小树林,就遇到了一个小精灵。小精灵浑身上下都是绿色的,就连尖尖的帽子和鞋子都是绿色的。如果不是小精灵嘴里发出的叽哩呱啦的声音,还真的很难在草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引用了《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论述了战略防御原则,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现就这篇文章的人物分析,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文章写两个人物: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是鲁国的统治者,对军事鲁莽无知。你看,他对这场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战争,采取多么轻率的态度: “齐师伐我”,他不管自己准备如何,“将战”; “战于长勺”,他不问敌人士气盈竭,“将鼓”; “齐师败绩”,他不顾敌情真伪莫测,“将驰’。 “将战”、“将鼓”、“将驰”三个词,便把急躁冒失的鲁庄公描绘得形象、逼真。加上战前他的“小惠未遍”,“小信未孚”,不懂得取信于民,以及战后他还昏头胀脑,不知何以制胜而“问  相似文献   

8.
教学案例 《小珊迪》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为让学生深切感悟,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学了课文,小珊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小珊迪是个诚实的孩子。他饥寒交迫,很需要钱,  相似文献   

9.
“这些该死的有钱佬!”迪图轻蔑地说。当他把车在住处停好,发现车后座上有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显然,这是乘客丢在车上的。面对这一横财,迪图不是高兴,而是感到非常不安。他不知如何是好。此刻,天色已晚。他已马不停蹄地在城里跑了一天。最后一位乘客是在火车站下妁车。偌大的城市,上哪里去找失主呢? 迪图深知,用了这样捡来的钱是要遭人诅咒的,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一位轻佻的女子将手提包忘在他的车上。有钱人总是粗心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小珊迪》一文中珊迪求"我"买火柴的情景,即小珊迪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片段一】师:在爱丁堡的街头,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向我们走来,他对我们说——(生接读四句话,语气平淡)师:孩子们,这是个可怜的孩子,谁来读出他的"可怜"。(一生读,"缠"字念成平舌音,读得很生硬)  相似文献   

11.
紫音插话     
还记得5、6期合刊“书香一缕”栏目里的内容吗?短短几个月过去,张云成的书已经出版了。这是第一部由肌无力患者写就的、真实再现肌无力患者生活及其坚强意志的励志之作。云成知道自己只能活28岁,但他终于在25岁这一年实现了自己写成一本书的愿望。他说:“我终于证明了一点,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奋争过……”  相似文献   

12.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13.
还有1便士呢     
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一课讲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为了换回零钱而被过往马车轧断双腿。文中讲了那位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等于12便士),小珊迪的弟弟送回找回的4便士时说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细心的学生发现:“老师,你不是说1先令等于12便士吗?可这里只有11便士,还有1便士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疑感,也让我感动一片茫然。是啊!在备课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珊迪给留下了1便士。  相似文献   

14.
埃利奥·迪吕波是比利时现任首相.他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嘲笑.然而,面对嘲笑,迪吕波既没有竭力反驳,也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把嘲笑当动力,最终用成功回答了所有的嘲笑. 1951年,迪吕波出生于比利时南部一个叫做莫兰维茨的小镇.父母都是从意大利移民到这里挖煤的矿工.在兄妹七人中,迪吕波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不幸的.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因车祸而去世.这给他的童年蒙上了灰色的阴影.入学第一天,迪吕波因为没有穿上衣而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说他是个“怪人”.  相似文献   

15.
半鲁相请     
鲁、曾、暧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我特意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结果学生还是写错了,于是我把错误的字圈出来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曾的和一个姓鲁的读书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姓鲁的对姓曾的说:“曾兄,明天我‘半鲁相请’你到我家。”姓曾的人心想:你是有名的吝啬鬼,你也会请客?于是姓曾的人马上就答应了。第二天,姓曾的人早早就来到鲁家,姓鲁的人请姓曾的人坐在天井上晒太阳,晒了几个小时后,姓曾的人肚子饿了,终于忍不住问姓鲁的人:“鲁兄,你请我来干什么?”姓鲁的人说:“我昨天不是讲清楚了吗?我说‘半鲁相请’,我的‘鲁’字上面是鱼,下面是日,日就是太阳。我是请你享受下面的半鲁,也就是‘日’字,我请你来享受日光浴啊。”姓曾的人听了差点晕倒。当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问他:“你怎么那么热?”姓曾的人说:“鲁兄请我晒了半天太阳,我心里暖空空的。”...  相似文献   

16.
《小珊迪》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文中小珊迪怎样卖火柴?去找零钱后为什么叫弟弟去还钱?他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时关心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为让学生理解小珊迪的不幸经历及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引导学生从读懂人物对话人手,入境动情,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作品,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伤致死的故事。课文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对小珊迪的认识经...  相似文献   

18.
马略特     
马略特生于法国的布尔戈尼的迪戎,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曾当过牧师,但他酷爱科学,喜欢进行各种实验以研究热、光、视觉、颜色、水、气等性质,终于成为法国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且是法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沈谧 《家长》2001,(Z2)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那时在镇上算是个文化人,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和母亲老吵架。我13岁那年,父母终于离异。15岁时,我便随母亲背井离乡去了遥远的鲁西北,当时我的心像一条无帆的船飘泊在芸芸众生中。我封闭着自己,冷漠地旁观这个世界,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我痛恨父亲,恨他对母亲、对子女的无情;恨他使我不能像别人那样  相似文献   

20.
最好的礼物     
卡林娜是一位刚任教5年的小学老师。她发现前排座位上,坐着一个叫迈迪的小男孩,老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迈迪与其他同学相处不到一起,喜欢形单影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他的衣服又长又大,老是脏兮兮的,好久都未洗的样子。卡林娜觉得迈迪是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正是这种想法,使得她在迈迪的作业本的错题旁,用红笔打上大大的叉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