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国人胡塞尔(EdmundHusserI,1859-1938)创立的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的哲学思考强调的不是用概念、教条来告诫别人,而是强调从现象中直接看到普遍,在现象中直接把握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先括弧、悬置起来。现象学采取“本质直观”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听、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郭莹 《中学教育》2013,(1):19-25
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植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到范梅南将"悬置"这种现象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现象实践研究,教育现象学经历了从内在理论生发到实践应用的发展历程。作为当前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对教育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一些差异。教育现象学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也必将实现于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吴敏 《文教资料》2009,(32):124-127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与教育反思的关系始终是一种“遭遇”。在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中遭遇到原初的教育体验;在对教育现象的本质直观中遭遇到了尚处于模糊状态中的教育现象的本质:借助教育学文本的写作,在对“语言的言说”的倾听和应合中使处于模糊状态中的教育现象的本质自行显现。与教育反思的这种“遭遇”要求教师保持对经验的持续开放性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普遍必然的本质在传统西方哲学中是外在于自我明证性的推论和设定,而胡塞尔在“本质直观”中将其拉回到自我内在直观性中来。而理解这种“本质直观”思路的关键在于现象学的直观本身指向通过自由想象而呈现的纯粹意识世界,而不是指向知觉到的事实经验世界,经验世界被含括在纯粹可能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质直观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正是因为有了本质直观的方法,本质才得以被构造出来,形式本体论和区域本体论才得以可能。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本质直观中隐含着悖论,并以此来质疑本质直观。为此,我们借助发生的视角,从“被动性”与“主动性”出发,重新考察本质直观的三个环节,并尤其突出“被动性”在第二个环节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基于对“被动性”的深层考察,我们揭示出“内时间”、“原联想”的基础性作用,进而化解隐含在本质直观中的“悖论”。陈嘉明教授在其文章中对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提出了怀疑,我们在此恰好可以对其作出回应,并从发生的视角为本质直观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提出一种自己的理解,即基于"意向——直观"结构的"现象——本质"同一现象学。现象学的贡献主要是方法论上的。围绕着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首先确定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即本质研究,然后提出把握本质的方法,即本质直观,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意向——直观"这种明见性上。  相似文献   

7.
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普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不同,胡塞尔反对“历史相对论”意义上的“历史主义”。历史哲学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历史是否具有一个本质结构和这个本质结构可否被把握到这两个问题,胡塞尔不仅从内容上认定历史有一个本质的意义结构,而且从方法上提供了对此意义结构进行纵向本质直观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历史相对论进行批判。同时,本质直观或者观念化在与观念对象的另外两种实现方式,即理想化和语言化的区分中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总之,胡塞尔的历史观着重于内历史与历史的关系,否认概念、命题的发生、发展是偶然随意的,强调在命题意义背后的真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对一般、本质的把握不同于传统的抽象,而是转换了思想的方法。通过悬置传统的认识理论和方法而"面向事物本身",利用直观来把握一般的本质。但是,这个方法仍然落入了历史的窠臼,在本质由个别直观向一般直观的过渡中遭遇"滑铁卢"。这是一个从柏拉图以来就存在的认识论上的千古难题。胡塞尔其后的哲学家们对本质直观也是隐忍不言甚至是放弃,虽然如此,包括本质直观在内的现象学的思想在西方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众多学派中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其从现象学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资源,但更强调人文性和实践性,它直面教育生活世界本身,去探寻“教育现象”(教育生活体验)的本质与意义.教育现象学不能用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不把教育生活体验的意义变成实证主义的主题、理性化的概念、对象化的描述或抽象的理论,它旨在通过“描述教育生活体验——形成体验文本——组织焦点讨论反思”的研究框架,来探寻和理解教育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反思与教育相关的主题,从而促进教育者养成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发展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一个教育命题的现象学反思探讨教育的实践本性,以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严格科学态度追问教育是什么的本体论意蕴.以"实践一意义"取向回到教育本身,在直观体验中直接把握教育的"前概念之真",以纠科学主义笼罩下的教育理论之偏,脚踏实地,践履亲证,在实践中展开证明.实践现象学之思以哲学活动的当下生成维持着"思"之活力,它本身就可以直接体验为一种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意识敏感性和体知能力,使教育实践充盈而有活力.实践现象学是一种直接将方法性融入活动性之中的体知之学,它不过多地纠缠于概念、范畴的确定性和现象学理论的建构,而直接投入到行动之中不断生成、不断显现,从而阐释和守护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二、胡塞尔制定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和括弧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真理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分析的,而是仅仅凭借直观描述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即现象学)的真理。什么是现象?胡塞尔对现象有独特的理解,它既不是指唯物主义者理解的那种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对象的表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也不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所理解的人通过直观意识到的感觉材料(如贝克莱的“感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直观"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具有中心意义,"本质直观"则是"直观"的最终朝向。然而,"本质直观"不是一蹴而就的——素朴的"感性直观"包含着巨大的"缺漏",它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才能上升至"本质直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范畴直观"。基于"范畴直观"的这种重要性,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研究的第二篇对"范畴直观"作了详细的论述。"范畴直观"的统握性、整体性、观念性是"直观"概念不断扩展、深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就是呼吁纯粹按照其直观的“自身被给予性”,来回避所有无关的成见。即:只关注事物显现于意识前的叙述,排除掉所有意识之外的假定和成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回到思维的直观认识,回到纯粹给予的意识,胡塞尔主张运用“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现象学还原”方法。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是现象学分析意向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意象” ,作为意象派的核心概念 ,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 ;而“现象” ,在现象学中 ,即是本质 ,又是可以被直观的客体。从“意象”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从现象学的文学作品艺术结构的四个层次解读了意象派诗歌的艺术内质  相似文献   

17.
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叫“现象学”,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胡塞尔。现象学强调让人直接去感受现象,从现象中直接把握本质。这种哲学思潮引入教育领域,便称为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主张把目光朝向教育生活,朝向教育实践,朝向教育现象,与此同时强调教育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育现象中的价值,获得对教育的最本真的认识。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理论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等人,倡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从写作的角度看,教育叙事写作有那些特征和要求呢?可以概括为“四个有”:1.有情节的叙事,要求生动地写出细节;2.有角色的叙事,强调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3.有背景的叙事,要求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相关性;4.有反思的叙事,要求通过归纳(不是演绎)揭示故事的内涵和价值。具备了这“四个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叙事”。大家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的,读他的著作,就是听他一边讲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简直是一种享受。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著作更是平易近人,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谈深刻的教育道理,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这些清新朴实、生动形象,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教育专著,对人类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那些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的教育论文所不能比拟的。本期“教育深度叙事”专题从“教育深度叙事专论”、“教育深度叙事写作的误区”及“教育深度叙事实例”三个方面为读者提供教育深度叙事的写作思路。——编者  相似文献   

18.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象学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4,(5):F0002-F0002
教育现象学 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现象学所探究的真正对象在于"本质"。此种"本质"必须借助于"本质直观"方法才能得以揭示。"本质直观"包含感知和想象,它通过想象对"前像"进行"变更",从而把握到"本质"。它是对意指行为与被意指之物、对陈述意义与实事状态之间一致性的体验;是对真理本身的直接拥有。就认识论史而言,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方法是对康德、笛卡尔认识论方法的继承创新。但其在"直观"或"明见性"的可靠性论证方面存在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