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两昆仑”指意何在?历来释者歧异,未有定论。近读何泽翰同志《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新解》,虽颇有启发,然谓“两昆仑”意指罗升、胡理臣二仆说既非“新解”,其对诗句的分析也难以令人苟同,故略抒浅见与何泽翰同志商榷,并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宿思张俭)一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里的“两昆仑”所指为何,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辨析,然而多种见解都程度不同地忽视了诗歌内在的整体含义。本文从诗歌本身的确指内涵入手,并结合谭嗣同的激进思想和“任侠”轻生性格综合分析,认为“两昆仑”一指诗人自己,另一指大刀王五。  相似文献   

3.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其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此广为传诵。人们在为戊戌变法失败感叹欷歔的同时,也为谭嗣同本人的弥天大勇、慷慨赴义而感动落泪,甚至干脆把这首狱中题壁诗理解成了就义诗,尤其是后两句,不仅最为流行,而且还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4.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坛上,绝命诗是一枝特出的奇葩。这些形形色色的绝命诗是作者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声呐感,是生命能量的最终一次释放,或悲愤万状、摧人泪下,或幽默风趣、意味深长。这类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要首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世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抱着沉重的忧国之情而辞世的,希冀、叮嘱中,一片肝胆忠贞跃然纸上。文天祥的《正气歌》浩然至刚,传唱千古;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英风凛然,视死如归。明代诗人孙蕡因“蓝玉案”  相似文献   

6.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8.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10.
“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最,超过了万首。古人题壁的场所主要有三类:一是名山宝刹等游览胜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二是官署、驿站、青楼等特殊场地,如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三是自己或朋友家中,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相似文献   

11.
正像现代人在BBS上发帖子一样, 古人把“题壁”当做传播作品的一种形式。“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  相似文献   

12.
题壁传诗     
“题壁”二字最早见于《梁书》,史载侯景被梁简文帝“幽絷”后.“题壁自序”。而题壁诗的兴盛还是在唐代以后,尤以宋代为最.超过了万首。  相似文献   

13.
读谭嗣同《狱中题壁》,如果将张俭和杜根同样看待,以为他也是谭嗣同钦佩的古人,那就错了。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汉桓帝延熹九年,张俭在山阳东部邮督任上,破灭大宦官候览的家园,抄没其资财。他的上司山阳太守翟超承担责任被治罪,他却因此而名闻天下。桓帝死,十二岁的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结合陈蕃、李膺等人,准备除掉宦官集团。不料宦官们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4.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15.
李永进 《课外阅读》2011,(6):221-221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谭嗣同的材料,准备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好笨!”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他们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趁机反问学生:“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与探究”中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句。“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好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相似文献   

16.
高语第二册(必修)《谭嗣同》一文在“君既系狱”之后 ,编者删掉了这样一段文字 :“题一诗于狱壁曰 :‘望门投止思张剑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东海也。”笔者以为 ,这段文字删得毫无道理 ,且有碎珠焚玉之嫌 ,实足可惜。首先 ,这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诗句 ,能很好地表现谭嗣同在情势危殆之时系念同人、关爱同志的崇高美德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与选文的中心十分契合。要知道 ,此时的谭嗣同已身陷囹圄 ,且自知凶多吉少 ,但他丝毫也没有顾影自怜的伤感 ,他首先想到的是逃往日本的康有为的安危 ,“…  相似文献   

17.
题壁诗说略     
古人的书写、印刷条件都极其有限,墙壁、门扉、柱头是现成的书写材料,有创作欲、发表欲的诗人墨客自然就会在上边逞其诗才,古人的许多诗也便藉此得以流传下来。唐宋时期,一般的酒肆驿馆等处多备有干净墙壁以供留题,为保护墙壁与更换方便还有的挂出诗板,任人挥洒。诗题于壁是供人欣赏阅读的,而一旦读到朋友的诗歌,自然会引起亲切感与怀念情。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是挚友,两人都有多首读到对方题壁诗的诗歌流传下来。“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元稹《见乐天诗》)元和十年元稹在赴通州任司马途中读到白居易《赠长安妓阿软绝句》的题壁诗,喜悦之情藉诗句而溢于言表。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急切读到朋友题诗的心情毕见,亦可见元稹题壁诗的数量之多。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益的《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今日忆君处,忆君君岂知。空余暗尘字,读罢泪仍垂。”读到朋友的这首题壁诗已是在其辞世之后了,读诗思友,情何以堪。对于素昧平生的人,题壁诗提供了了解认识的机会,有的作者的人生便因此而有了巨大的改变。宋代诗人秦观久慕苏轼大名,但恨无缘一见。当他得知苏...  相似文献   

18.
“诗教”,似乎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凡擅长诗词者,对其子女晚辈,常常“教”之以“诗”,乃是一种文化品位颇高的家教传统。在《陈毅诗词选集》中,就有两首“教子诗”,其一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其二为《示儿  相似文献   

19.
“呜呼”是个复音虚词,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个叹词。“呜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褒扬、赞许。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谭嗣同)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谭嗣同》)例①用“呜呼”表示对“贤士大夫们”在魏忠贤生祠埋葬周顺昌,并为  相似文献   

20.
李一飞先生编注的《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对谭嗣同诗歌广事收罗,应是目前搜集谭诗最全的集子。李先生对谭诗用功深厚,令人钦敬。但百密一疏,其中亦有错讹之处,现不揣浅陋,特指出如下。《谭嗣同诗全编》215页《佚题五首》所录五首诗歌,皆非谭嗣同诗作,而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作,李先生因读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而误录。这里我们不妨将李先生所录之诗与注释列出:佚题五首绝句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绝句四首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匮如蒐采,来扣空山夜雨门。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