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促使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从冷漠的局外人向积极的捍卫者转变,是有效阻断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PISA2018的调查数据,定量比较了我国内地四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性别、自我效能感、父母情感支持、教师教学支持和校园合作感知对于各地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心理诊断测试(MHT)和个人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OLS的回归方法对8 536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欺凌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0%的农村初中生被测出心理状态欠佳,37%的学生正在遭受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即校园欺凌发生率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校园欺凌的干预,以减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王萌  赵伟 《江苏教育》2022,(32):43-45
改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涉及学生、班级和学校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进行探讨,从中发现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3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小学生与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差异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甘肃省3个地市20所学校的1864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遭受欺凌的比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学业差异,学业较差学生遭受欺凌的比率高于学业优秀、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父亲职业差异,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市民、干部、教师、医生和其他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家庭经济差异,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在是否住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更容易遭受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触碰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开展"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课题研究,可以了解平桂区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成因,期望能对校园欺凌事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共建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事件时常以更激烈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为了解民办初中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某民办学校的233名初中生、45名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实验研究。研究证明:民办初中生欺凌态度集中表现在言语与交际、独生子女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等问题。民办初中生欺凌态度受家庭亲子沟通方式不合理、网络暴力文化、不良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等的共同影响。建议学校管理方面完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使民办学校在预防欺凌方面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与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追访数据,对7510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访调查。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容易欺凌他人,寄宿比非寄宿易发起欺凌行为,学习成绩越差欺凌行为报告率越高;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校园欺凌影响显著,能够正向预测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关系越疏离越容易发起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在专制型、忽视型、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继而提出提高父母教育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友谊等方法,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在校园欺凌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需要引起学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探讨女初中生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中学生日常行为状况调查问卷,对457名女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 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初中生自我控制与欺凌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欺凌,生源地在自我控制对欺凌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职高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人格倾向、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抽取了168名职高学生,采用EPQ与MHT对被试进行测量,并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评价来选定欺凌者.研究发现:欺凌者比非欺凌者更外倾,精神质更高,且欺凌者较非欺凌者更容易冲动,女生欺凌者比男生更容易获得恐怖感和更容易过敏.此外,研究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秉持了人身权神圣不可侵犯、谨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的三大突出理念.在立法路径上,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经历了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立后修的基本路径.美国反校园欺凌法案一般涉及法案界定、区域政策制定与运行、区域政策构成以及反欺凌措施等4个板块、11个方面的内容.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对“欺凌”的界定虽不统一,但基本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精神欺凌、同伴欺凌、网络欺凌等5种类型,且对欺凌的界定标准也在不断细化.美国各州的反校园欺凌法案明确了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大反欺凌相关主体及其职责.美国反欺凌立法机构多次修正相关条款,加大了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为被欺凌者设定了投诉、正式申诉、调解、法律诉讼等广泛的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年海鹏 《甘肃教育》2023,(23):57-6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灵 《新教师》2019,(8):11-13
校园欺凌是政府、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事件中不同人的表现,可将涉及的学生分为欺凌者、受凌者、协助者、强化者、保护者和旁观者等六类.治理校园欺凌事件,应同时关注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建议从不主动实施校园欺凌、不接受别人对自己实施的校园欺凌、遇见别人遭受欺凌时不袖手旁观三个方面着手,并可运用心理剧表演的方法,在虚拟情境的角色扮演中,引导学生体验校园欺凌的过程、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欺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已成为新西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欺凌框架以及绘制校园欺凌规治学校路线图三种主要方式开展校园欺凌规治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新西兰校园欺凌的规治呈现出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了解校园欺凌现状成为当务之急。以某小学作为个案研究为例,通过对该学校三至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校园欺凌现状,发现学校存在处理欺凌行为机制不完善、家长对待欺凌行为态度消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提出防控校园欺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多发,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欺凌后,被欺凌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着重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分析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从个体、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被欺凌者易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