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从先秦至今我国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寄宿学校中针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缺席包括经批准的缺席和未经批准的缺席两种,它是由经济、教育、社会文化以及家庭等因素造成的,它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英国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为此,英国政府和学校采取了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改革学校课程设置以及采用新计划等方式在内的多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中国解决中小学的学生缺席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为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会让学生去读外地的学校,这就直接导致寄宿制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快速发展。寄宿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但随着寄宿生的逐渐增多,寄宿体制下存在的弊病也逐渐显现,所以学校要了解明确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对策研究,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4.
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携带着"看不见的行李",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各种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碰撞。现代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不等于"跨文化教育",其实质是追求文化平等与社会民主的教育,是文化上的充分个性化的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基本特性、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现实以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多元文化教育,这也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组织中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最直接的一种文化环境,具有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调解人际关系、引领班级价值导向与激励班级成员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目标不明确、组织形式化、内容无创新等诸多问题,可以采取明确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文化建设内容创新等途径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性工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资源失衡;教师队伍薄弱;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突出;辍学率居高不下等.对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经费投入与观念支持并重;"三教统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服务、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机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寄宿小学生由于长期间断性地与父母分离,其社会化发展主要是在寄宿学校内完成,呈现出片面化发展特征。实证调查表明,寄宿生与学校教师关系较非寄宿生亲密;"想家"是寄宿小学生寄宿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最强烈的感受;在对寄宿生活的适应上,消极性适应行为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使得高年级段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源减少、家长接送不方便等实际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寄宿生的管理便成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以餐桌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提升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水平作一探究。一、"温馨提示"将规范行为要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对寄宿生用餐全过程文明行为的要求,学校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9.
农村寄宿生的成长问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分析了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困难,介绍了"着眼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温馨家园"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农村寄宿制寄宿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  相似文献   

11.
城镇挤乡村弱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为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学校布局作为肇始之基,为更好补齐学校短板提升教育质量,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已聚焦至农村两类学校,重心也逐渐转向优化。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就近入学”与“上好学”的优化目标,农村两类学校布局优化工作在农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冲突中,应服膺人本理念进行消解;在教育公平优先与教育效率先行的矛盾中,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平衡;在“由‘小’到‘寄’”与“由‘寄’到‘小’”的纠葛中,应明确两类学校定位进行调适,以助力农村学校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和经济意义上。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儿童心理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建设等维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政策支撑是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关的教育法规标准体系、科学的布局、教师交流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分析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葛九中和希望小学的调查分析,发现情感关怀的缺失性、寄宿生活的双面性、同伴交往的"区域性"以及学校周边状况的复杂性等,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面临的主要困境。回归农村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学校布局调整对策为:多渠道"缩进"家校距离,切实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展净化校园文化工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学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其改革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我国现代学制始创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随后经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探索实践,至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并延续使用百年。通过对现代学制百年演进史的梳理和审视,总结出学制改革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弹性化、渐进性、合法性和集中性六原则。具体建议为: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确定学制改革思路;要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适应;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要先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要完善学制的法律制度,于法有据、依法实施;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150名寄宿制初中生和非寄宿制初中生50人,比较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心理健康差异;结果:寄宿生各项得分均略高于非寄宿生,其中在“人际关系紧张敏感”程度上,寄宿生明显高于非寄宿生;在“敌对”程度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其中“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敏感”两个因子上,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强迫”因子上,单亲家庭学生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学生。  相似文献   

17.
政策网络理论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县级政府、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学校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长等多个行动主体基于教育资源而展开沟通合作的动态过程,且其活动过程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然而,在实际政策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不在场",主体间沟通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不到位等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各种政策执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均存在多民族混合学习的状态,如何看待与调整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关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共同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存在二者耦合度、耦合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问题,反映着未认清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功能定位、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价值掩盖了本体价值和自主调适机制的适应性欠缺等问题,各级...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育场域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增加了农村教育资本,拓展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重构了农村儿童学习空间,从而使信息时代的农村课堂教学变革得以可能。在信息时代,农村课堂教学变革需要相应的动力机制,并着力践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构建互联互通的农村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构建多方合力共办的技术支持体系等三大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20.
教育空间分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地理事象,其在“人-地”历时互动和共时发展中,透过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导的条件性因素、以人文地理要素为主导的发展性因素、以‘教-地’互动为主导的主体性因素”多元耦合,演化出“空间解析下的区域分异、区域解析下的城乡分异、城乡解析下的校际分异”。客观存在的教育空间分异,兼具推动教育竞争发挥的正向价值和阻滞教育协调的负向功用。要实现教育空间分异的正向效用,势必要求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破解区域教育分异,以教育制度变革破解城乡教育分异,以文化和教育双向互动破解城乡内校际分异,进而最终求得我国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