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梅 《甘肃教育》2011,(15):64-64
历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优势明显。梁启超就曾说过:"学史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曾说过,历史是爱国心的源泉。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民族团结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一、进行民族自尊心教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感集中地体现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气节)方面,其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及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以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历史观无疑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把握住梁启超的历史观,不仅对1890-1929这四十年的中国社会历史观有所了解,而且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理解都是有重大的意义。梁启超作为一位特殊时代的文化批判者,人们又有可能从他身上发掘区别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思想或历史观的一些新元素,为中西历史哲学或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利用历史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梁任公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以古鉴今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利用历史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绕.梁任公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那么,在小学历史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一)讲述历史上的优秀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的“把整个的人类社会的生活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这就是说,新教材的编写以人们现实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为纽带,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强调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贯彻这一宗旨。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与社会》在内容设置上体现了历史、地理和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世界观的构成,提出了世界观作为一个系统,构成它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等。但世界观同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正确的观点是:世界观同自然观、历史观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同人生观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是五四时期在中国传播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革命的思想家的敏锐,深刻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唯物史观的曲解,初步掌握了真正科学的唯物史观.他还以其革命的政治家的胆略,倡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以争取中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此外,他又以其革命的史学家的器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改造旧史学,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史学,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实践这一全新的历史观和能动的人生观.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始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李大钊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他的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突出表现在,把重视青年教育问题与教育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把自我改造教育与走结合工农的道路统一起来.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曾说过:“把过去的社会生活纵向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也说过这样一段活:“要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历史传统本是以往社会的记录,当前社会则是此下历史的张本。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12.
陈勇 《家教世界》2012,(20):50-51
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育状态令人堪忧,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大程度是是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中学历史教育更需要如此。学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基础历史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的素质教育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家宝,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精支柱,是团结中华各民族、团结海外同胞的凝合剂,是激励炎黄子孙建设中华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要让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代代传下去,就要从青少年抓起。历史课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爱国主义的情感、信念发源于历史知识。梁启超说:“史学者……爱国心之源泉也。”(《饮冰室合集·文集》卷39)章太炎说:“不渎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章太炎全集》卷4)。历史课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学历史课承载什么教育功能的问题,尽管意见不一,但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最能体现它的价值。认识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源泉也”。世界上所有各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几乎毫无例外地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一生,酷爱史学,于史学成就亦最大。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旧史学向近代的资产阶级新史学转化的过程中,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严厉抨击旧史学;努力介绍西方的新史学,并写出了一批崭新的史学论著,在近代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等方面开拓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传统史学中创立新的史学理论梁启超一向把史学研究和提高国民素质、解救民族危亡。求强求富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史学才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①。欧美之所以强大,史学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近代所以落伍,史学没有跟上…  相似文献   

16.
三 梁启超公然反对暴力革命,同革命党斗争,究竟把革命派视为严格意义上的阶级敌人呢,还是视为实现共同目的而互相竞争的“政敌”或“敌党”?弄清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明确矛盾的性质。 首先看看梁启超对两党关系所持的态度。1900年梁启超主张与革命派联合,已见上述。1902年他公开声明:“两党之人互相水火,互相唾骂,互相攻讦”,“此诚最可痛心之事”。尽管革命党“认民间异己之党派为第一敌,屡加攻击,但他“尚知自重而不肯蹈此恶习。”他说:“夫使以笔墨挑战也,则吾 亦何患无辞。……非直不屑为,亦以义固不可也……吾所谓与舆论挑战者,自今以往,有以主义相辨难者,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吾乐相与赏之析之;若夫轧轹谩骂之言,吾固断不以加诸人,其有加诸我  相似文献   

17.
留学日本,对于李大钊思想的发展和学业的造就有着重大作用,在李大钊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诚如1927年4月他在《狱中自述》中所说:“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李大钊在遇难的第三天,《晨报》上发表悼念的文章,把东渡日本称为他“立世之始”.留学日本在李大钊一生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动力"的寻求确乎是时代的中心问题,作为戊戌时代的思想家,梁启超的思考较为深入,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他对"动力"的寻求之追问,展开为"宇宙观"与"历史观"的双重进路。在宇宙观方面,梁启超以"动力"说颠覆了古代宇宙观虚静的"本体",进而以"动力因"取代"目的因"。在历史观视域中,梁启超将"创造"与"竞争"视为历史进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董丹 《辽宁教育》2018,(1):22-25
梁启超曾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有了相同的记忆,个体便对群体产生认同,人类创造的文化由此世代相传,它对于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秋季经过反复打磨、精雕细琢的人教版部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或新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在他的论著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建立在他的信仰之上,也是他深入研究东西方历史理论的理性选择,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外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李大钊倡导以“新史观”(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指导史学研究,创造新的历史和人生。他还尝试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上古社会状况、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思想和伦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