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翻译范式中的显化是翻译中存在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文化层面的显化现象对《菜根谭》的四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个译本在文化层面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显化范式。译者需要将文化层面的元素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这样才有利于英译中国典籍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英译本为例,从显化的角度,考察了语义角色,文化信息,概念意义,连接词等四类显化翻译的典型特征,并分析了显化翻译发生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行适当的政治文本显化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为依托,本文从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的角度剖析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所使用的语法意义显化、逻辑关系显化及文化内涵显化翻译技巧;从抽象与具体、重复与替换角度分析隐化范畴词、零位替换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显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显化主要是由语言文化的客观因素和译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透彻认识显化成因,有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文隐含的各种意义并分清其主次轻重,从而尽可能地传递原语文本的意义。笔者依据莫里斯的意义分类理论,结合自己的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显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分为:加注、增益、具体化和释义。认为只有从具体的上下文出发,选择合适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才能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现在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已经成为译界的共识,其成功的范式就是通过对平行语料的比对来描述翻译的共性,在译语中寻找译者的痕迹和翻译语言的共同特征翻译的普遍性;翻译的普遍性或共性也即翻译的显化、范化、简化等;其中,翻译的显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本、文化、语言和译者等。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4):59-65
显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显化研究的文献,发现显化的普遍性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显化研究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词类;以英汉翻译中各种形式的显化为主,对英汉口译和汉英翻译及口译中非形式的显化关注不够;对显化的解释和描写结合得不够好;源语透过效应解释显化时所使用的语料库不是很理想。作者建议:扩大显化研究对象的范围;关注非形式的显化;关注汉英翻译和其它外语与汉语之间翻译与口译中的显化;把显化的解释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更合适的语料库深挖源语透过效应对显化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济慈的颂诗《夜莺颂》的查良铮、朱维基、屠岸三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由于译者的风格及其所关注的读者层次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各个译本的显化处理各有侧重。整体而言,屠译本的显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显化翻译是汉英翻译中的常见现象。显化翻译在事实上顺应了目的语使用者的心理语法,能够实现"达"的功能。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是否"通达",也是二语习得的重要考查方面。显化翻译能力是考查二语习得高级阶段学习者水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对翻译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指示代词在翻译汉语中均体现出显化特征,文体因素对显化总趋势没有影响,但对显化程度有一定影响。对谓词性指示代词"这…"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汉语中"这…"显化比较明显;"这…"在非文学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但在文学翻译汉语中却没有明显的显化特征;"这…"在"一般"和"学术"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而在"新闻"和"小说"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没有呈现出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与策略以及英语源语透过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显化的动因,也对"这…"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差异不明显做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3.
冯萌 《海外英语》2013,(7X):227-228
在近些年中,翻译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以及定量研究。Olohan&Baker(2000:141)认为译语相比较母语有一定的显化倾向,同时认为不仅仅存在于翻译中,所有语言转换中都会普遍存在显化现象。柯飞(2005:306)主张从狭义上来看显化是语言衔接形式的转换,同时广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显化转换。胡开宝、朱一凡(2008)则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通过新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显化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歌往往隐匿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彰显人称代词,故对人称代词的处理成为汉诗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考量的一大难点。汉英诗歌人称代词隐显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英文化差异。显化增添、保持隐匿和在保持隐匿的基础上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三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应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言、翻译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在语言的转化中,文化因素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能否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作品质量以及各国间的文化互通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显化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但相关系统性的研究依然有限。文章试图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出发对汉英口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解释、归类和总结,揭示两者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即目的论为显化提供指导,而显化也是贯彻目的论的重要手段。同时,文章在对口译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视域下汉英口译中常用的显化策略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系统性地理解显化、运用显化,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功能语篇分析为指导,就翻译中语篇系统显化的内容、如何显化,以及显化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语篇系统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信息地凸显以及句际间的衔接大多以添加、说明、重构的方式进行了显化,让译文表达的信息以及语篇结构更为明晰,减轻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  相似文献   

18.
以《盲人之国》前四章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借用显化理论,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翻译过程中显化表现及成因,对其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类归纳,以期找出其中规律,从而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移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提出一些常用转化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娟 《海外英语》2014,(12):130-132
"显化"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有学者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语际显化"、"类比显化"、"语义显化"和"句法显化"。该文将对政论文(2004-2012年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原文本和英译本,以及The London Plan July 2011)为研究文本,对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显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