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剧与宋以来民间说唱文学表演的繁荣有莫大关系,从说唱文学源流及其表演形式的戏曲化演进,尤其是明清以来四川的社会环境,各种地方文化的交融,各种说唱形式的深度融合,又兼以四川本土从未消失的民间说唱传统,从而诞生了近代川戏。清楚二者源与流,交与合,可以认识一个大类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定型在于多方因素的合力,认识川剧源流在说唱文学,提示后人重视川剧这一民族艺术菁华。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一种兼具文学写作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之中。而娱乐文化的性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断变化,于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娱乐文化性质所影响,戏曲的艺术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戏曲形态发展中的深层原理,在研究戏曲艺术时,就不能局限于内容与形式,要使艺术形态回归当时的娱乐文化,从而发现戏曲形态与娱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戏曲动漫及音乐体现了戏曲和动漫、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艺术性特点,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弥补了传统戏曲在中小学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分析戏曲动漫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和社会功能等,希望促进国产动漫艺术民族化发展,传承衡阳花鼓戏,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值得每个人进行学习。戏曲鉴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鉴赏者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人文精神,运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针对中国传统优秀戏曲的鉴赏,不仅能培养鉴赏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还能充分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在利用戏曲鉴赏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循循善诱,在长期的熏陶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热爱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塑造。同时实现学生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星兰 《考试周刊》2010,(57):238-238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且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本文提出,通过欣赏戏曲的经典作品、了解戏曲艺术的常识、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戏曲表演的神韵,能激发学生欣赏戏曲的兴趣,并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丰富的戏曲资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何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随着《艺术课程标准》出台,笔者将戏曲与艺术课程相结合,让古老的戏曲走进新犁的高中艺术课堂。  相似文献   

8.
人物化妆造型是戏曲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特化妆造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舞台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和艺术作品的成败。当前,全国上下对于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戏曲人物的化妆和造型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和突破,并逐渐成为舞台当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存在。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广东汉剧舞台人物的化妆和造型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自身对戏曲人物化妆、造型的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9.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传统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以救国图存为主要内容,以选曲填词为创作形式,以文白相间的歌词语言为基本特点,揭开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的"戏曲改良",从梁启超"曲界革命"到"五四新青年"的"戏曲改良",走了一条日趋激进的道路。爆发于《新青年》的戏曲论争,是一场自居于戏曲"门外汉"的启蒙者和旧戏维护者之间"针锋不接"的论战。从实际效应上看,新青年的激烈批判更限于话语层面的激情表述,西洋话剧虽因此获得了登陆的历史空间,但并没有就此赢得民众,而旧戏虽遭痛击却依旧走向繁盛。因此,对于五四新青年的戏剧论争应阐释适度,夸大其对于话剧的成功效用抑或指责其要为中国戏曲衰微的命运负责,都有过度阐释历史之嫌。  相似文献   

12.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4.
《今乐考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对前代有关戏曲进行了研究,它是以《录鬼簿》为底本,对元杂剧的剧本名称、种类、剧本同一名称等方面进行了颇为用力的考证,尽管在考证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错讹现象,但其在剧作家生平、杂剧种类、杂剧名称、剧本考证、世人评论等都有相当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6.
浚县西路大平调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其传统剧目、表演形式、戏曲音乐都是浚县区域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在社会转型加快的信息时代,浚县西路大平调面临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观众群体流失、自身局限和表演人才后继乏人等方面。为了保护西路大平调这一传统戏曲艺术,政府要给予重视,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剧团要注意表演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同时进行演出剧目的创新,重视表演当代农村生活的现实题材,从而使西路大平调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18.
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为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血液,用抒情般细腻、委婉的笔触,层层剥笋般绘声绘色的谱写出崔、张二人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从而被后世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将该话本改编为戏剧、电影的实例数不胜数。文章通过对由杂剧《西厢记》改编的戏剧和电影的赏析,揭示了这三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阐析中国话剧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其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戏曲等舞台艺术有极大的差别,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又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有互相借鉴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