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从出场学视域探究当代中国武术是一种新的范式。研究认为,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的变化,武术的出场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武术形态;出场与差异是审视和把握武术在场性的“行动指南”,应该从武术的“当年”和“当代”两个不同出场语境框架去把握和理解它的出场路径、出场形态和在场性的差异性。新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语境;中华民族性、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在这种语境和路径下,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形态和在场性功能必然不同于“当年”。  相似文献   

2.
李强 《体育世界》2010,(8):57-58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历史悠久,内容无比丰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供人欣赏,娱乐已经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武术套路推向市场,2010年武术套路进行了第一次改革。首先打破了"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这一传统,现在的运动员,不仅要有自己的绝招,而且还要全面具备各种身体素质。从柔韧到跳跃,从动平衡到静平衡的指定动作来说,运动员像以往只限于具备一方面的优势已是不够的了。必须多方面的发展,因而要求运动员具备与一般人不同的身体形态结构。为研究套路男运动员与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差异,经过在袁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对武术系2010级男生进行初测、复测,并求得一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更加有利于研究武术运动员选材,要求他们必须有全面的、多样化的应付能力。才能适应今天武术全面的、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也为与世界各国接轨,为了中华武术的腾飞,奠定了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化学的知识,通过文献、逻辑等方法分析武术在当代乡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认为:乡村武术文化建设在文化寻根热潮、文化多样化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机遇;在多种文化形态进入、多种娱乐方式兴起、标准化与差异化的矛盾、物欲横流的享乐社会等方面具有威胁。  相似文献   

4.
姜寿海 《武当》2011,(6):33-34
(接上期) (二)成型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在武术与道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审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或者说有了雏形。这一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二是武术技艺(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是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综述这三个方面,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  相似文献   

5.
郝穆春 《武魂》2013,(5):38-38
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活动作为社会活动之一也同样如此。在当代审美活视野中对现代舞台武术表演艺术的发展进行审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研究发现,当代舞台武术表演艺术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化、多样化,表演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同时也发现,当代舞台武术艺表演艺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未来发展之路上是机遇与危机同在,对此文章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场学视域解析中国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空语境中的出场形态。研究认为,在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中,武术都是基于时代背景,根据当时代实践需要,选择出场形态,彰显时代功能。中国武术古代主要出场形态是技击;中国武术近代出场形态是以技击为主,同时开始出现了武术强体健身的出场形态;中国武术现代出场形态主要彰显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形态。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必将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语境中,通过与多元文化主体的对话、协商和精神交往实践,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竞技武术为核心的武术新轴心文明,引领中国武术发展走向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趋势进行探究。通过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趋势的探究,武术的内涵以及社会因素都影响武术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武术逐渐回归传统,武术发展逐渐趋向于大众化,当代武术价值与运动形式趋于多样化发展。武术在当代的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武术产业,未来武术将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术发展到当代,吸取了时代的元素,形成了当代武术的一些重要特点,表现为:武术竞技的分化和训练的科学化、武术科研的多元化、武术的体操化和休闲化、太极拳的全球化和武术的市场化等几个特征,认识武术的当代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今天的武术,促进武术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央视《武林大会》自从2007年3月6日开播以来,执行的是迁就观众、回归本真武术以及再造商业武术的三重路线。主办方努力营造一种集实战、表演、现代搏击等元素于一体的武术类电视品牌,其中以民族性为亮点,并借以实现传统武术在现代电视传播领域的身份转型。《武林大会》在改造传统武术观赏模式的同时也遗失了大量原生性武术元素。中国武术始终存在真实武术、表演性武术和神话武术三种传播模式和存世形态。《武林大会》无法超越古代竞斗的演艺性模式,也无以取代神话类武术的传统影响力。中国传统武术发祥于农耕和渔猎文化时代,成熟于冷兵器时期,其根系则深植于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以《武林大会》为代表的当代武术的电视诠释形态仅可在不确定的时代区位中部分地承袭和发展武术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源远流长、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与竞技武术不可分割;传统武术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然而由于传统武术缺乏规范性.致使许多优秀拳种都未能以全貌展示给世人.本文在研究传统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规范化、体系化,以便更好地将我国众多流派的优秀拳种推向世界,使武术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增进国际友谊。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进一步促进竞技武术的合理发展。武术的多样化功能伴随着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释放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为进一步探讨武术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武术教育具有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可是,近些年来小学武术教育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下滑现象,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许多学校将武术教学从体育课中删除,已严重制约了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并极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试图通过设计一套小学武术分级教学模式,以解决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武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达到小学武术教育既增强学生体质,叉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原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点。文章以河南武术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文化为视角,从文化空间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中原武术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中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地域的特定地理环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中原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原武术文化最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形势下的河南武术文化,以新的产业形式为中原的崛起代表的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技击是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义,而它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武术技击的发展与转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同步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所呈现的技击形式不尽相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技击发展的碎片进行归整,借用中国古典戏曲中素面脸、阴阳脸、心灵化脸等三张脸谱的独特形式加以呈现,梳理了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方向,为现代武术技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武术运动在体育院校的开展,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成立,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学生是武术队伍中的生力军,重视大学生这个最活跃人群对武术运动的参与,对提高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针对武术项目培训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本文提出大学生武术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观点,为体育院校武术运动的教育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颇深,但其本质没有发生丝毫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健身、娱乐、休闲是人们缓解社会压力的积极手段,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武术的技击性向体育性转化得更加合理,提高人们对武术的参与程度,应成为当前武术研究的重点。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愿与广大武林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深入国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它在经济上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在政治上与维护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在军事上与强大国防不可分割,在文化上更是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而且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中国武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价值和功能的揭示能为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点思路,并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应用和感受武术。  相似文献   

18.
武术与孔子学院具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共同诉求。武术进入孔子学院具有可行性:武术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具有耦合性;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是对孔子理念的秉承,有助于多维度阐释"和"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生练习武术可以修养身心,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以促进武术和孔子学院的发展为基点,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目标,武术进入孔子学院的策略是:由"小武术"走向"大武术",形成"大武术"发展观;文化与技术互彰,以文化为目的;传统与竞技并举,以传统为主导;技击与健身互融,以修身为旨归;武术与汉语互显,提炼"武术汉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价值结构谈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它是以传统武术为主体,以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为主要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竞技武术套路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移植、创新,按自身模式发展起来。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的功能逐渐延伸,不断扩大,除具有竞技功能以外,还兼有健身、修身、娱乐、观赏、教育、经济等社会功能,从而稳固了竞技武术套路存在的自身价值。所以说,对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关系到其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蔡龙云武术的"整体观、发展观、求实观"为核心的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蔡龙云"击舞分类"的武术整体观是其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继古开今的武术发展观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思想保障。蔡龙云武术思想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推动我国武术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